基金投資教學
金管會鬆綁,銀行不再獨占優勢
電子交易夯 基金手續費戰開打
撰文者:呂燕智
更新時間:2015-03-28
瀏覽數:27,535
台灣境外基金這塊大餅,過去8年來增加了1.35倍。從2007年1月的1兆4,100億元左右,激增至2015年1月的3兆3,200億元(詳見圖1)。雖然整體境外基金市場急速擴張,基金的數量與類型也愈來愈多樣化,但基金的主要銷售通路卻始終掌控在銀行手中。
台灣投資人所需負擔成本
遠高於金融發達的美國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截至2014年,境外基金高達60%仍是透過銀行銷售。就有投信業者私下抱怨,原有的銷售結構只會讓基金通路利潤愈來愈薄,因此決定將部分商品「拿回來(透過自家網路平台)自己賣。」
對投資人來說,有限的銷售通路代表著較高投資成本。舉例來說,透過銀行買進基金時,股票型基金必須支付3%申購手續費、1.5%基金經理費,以及0.2%信託管理費。上述台灣投資人必須負擔的「費用」,在金融業發達的美國卻是低得多,甚至沒有。
在美國,「免佣基金」(無額外手續費、經理費等)的規模已經遠遠超出「有佣基金」,此外,投資ETF(股票指數型基金)的額外費用也只有0.22%左右。財經作家綠角就曾多次抨擊台灣購買基金的經理費用太高,根本就是給予業務人員的「銷售獎勵金」。
為節省交易成本,這幾年部分投資人開始避開銀行,直接找上投信投顧業者電子平台,購買業者發行或代理的基金。
直接向投信買基金
無信託管理費但選擇較少
除了可以享有較靈活的手續費優惠之外(大多為5折~7折),也不用被收取0.2%的信託管理費,但投資標的就受限了,只可以選擇或轉換該公司商品。如果投資人對其他公司發行的基金有興趣,就只能再到另一家開戶,在管理上麻煩許多。
有需求就有商機,再加上近幾年電子交易與數位化環境日趨成熟,投信投顧業者遂決定突圍,不再仰賴銀行理專與顧客「面對面」推薦基金,而是自己架起網路平台,利用線上客服與豐富的財經訊息銷售基金。
提供線上基金交易服務已7年,主打多樣化「超市」概念的先鋒投顧,如今高達8成的交易來自電子下單。先鋒策略長秦昱認為,投資人對線上交易的接受度近年迅速提升,目前新客戶中,來自舊客戶轉介的多達4成。
柏瑞投信也同樣感受到電子交易的熱潮,行銷企畫處直效行銷副總黃勇諴表示,近3年柏瑞電子交易開戶數每年都有近15%的成長,而交易量每年成長幅度也都超過30%。
好生意不寂寞,更有新進業者決定,從一開始切入就專攻電子交易平台。不但打破藩籬,囊括多家基金,更挾著電子平台實體成本以及人事開銷低的優勢,大手筆推出手續費優惠,而且也不收取信託管理費用。
瞄準開戶免親簽利多
電子交易平台爭相成立
這類平台其實早在2007年就從國外流行至台灣,但先前法規限制需本人親自到場簽名才能完成開戶,便利性大打折扣。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