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從心學理財
拒絕金錢「損失感」
撰文者:艾爾文
更新時間:2016-05-01
瀏覽數:27,199
好比投資一檔基金,你很幸運在買進後基金就不斷上漲,你也因為惜售加上定期定額扣款而讓帳面利潤不斷上升。假設帳面上的價差已經累積到20萬元,已經跨過你當初預期的獲利點,當你還在思考是不是該將一部分基金贖回時,市場一個反轉讓基金淨值快速下滑,而你帳上的利潤也瞬間縮小到只有16萬元。此時對你來說,會不會覺得好像少賺了4萬元呢?如果會,你很可能在接下來犯下不該有的決策錯誤,因為捨不得賣出而繼續抱著基金,想要等市場反轉再次上漲,補回你原本「失去」的利潤。而不少人最後的結果是,邊抱著邊看到價差愈來愈小,甚至快到虧損還捨不得賣。
把所得稅列為必要支出
避免大筆支出造成壓力
另外,存錢的路上也可能產生損失的感覺。假設你原本每月可以盡情花用所有或大部分的收入,現在要求你把其中的1/3拿出來存,而且還是為了幾十年後的退休生活,短時間內都不能花用,對你而言會不會產生少花錢的痛苦?如果是的話,也許前面幾個月你還願意逼自己存到錢,但時間一拉長,恐怕會因過度壓抑隨時產生衝動消費,然後把存款花光。
一切都是心態上在決定,數個心理學相關研究都已經表示,「追求快樂」與「遠離痛苦」是驅動人行動的兩個主要原因。可惜的是,這兩個也經常在天平兩端拉扯一個人的金錢行為。其中,損失的痛苦就是多數人想要避開的;不能買東西的痛苦往往大過安心退休的快樂,因此多數人只想現在而忘了未來;害怕虧損的痛苦高過於進入投資市場累積財富的快樂,因此許多人寧可把錢放在定存,也不願正視自己的退休問題。
回到所得稅話題,縱使繳稅對每個人而言都是種支出,但其實它就跟三餐一樣應該歸類為必要支出;我想不會有人認為把錢花在吃得飽、活下去應視為一種損失。雖然稅負支出在財務上是減法,但它跟財務損失完全不同,況且一旦你將它視作損失,就會開始想要避開痛苦而不去面對它,結果變成你在理財上的隱憂,最後也可能因為不想面對而沒有主動找方法節稅,留住原本該屬於你的錢。
正確的做法,也是我常提醒大家的:「你的收入數字不完全屬於你的。」當你拿到每一份工作收入時,你都要計算出該預留的所得稅是多少;如果是領月薪的人,也要把當月的稅視為必要支出,剩餘的稅後收入才是你能拿去投資理財的數字。這種透過固定月存的方式,一來不會累積一次性大筆支出的壓力;二來還可以精確地評估每月的收入與支出比例,計算出每月能存下的金額,然後推算未來5到10年或是退休後可以累積的資產。
也許你已經看出來了,這篇文章不是寫給你準備今年所得稅用的,而是為了你明年可以輕鬆繳稅而寫,需要你下個月就開始行動去存。除此之外,經由繳稅的例子,也希望你能在理財路上不要讓自己產生損失的感覺。畢竟,很多錢本來就該支出,很多投資原本就該依計畫進行,你需要的不是在當下做出懊惱的反應,而是提早準備,用健全的心態來理性面對。
理財好觀念:
很多錢本來就該支出,很多投資原本就該依計畫進行,你需要的不是在當下做出懊惱的反應,而是提早準備,用健全的心態來理性面對。 (17rich_smart@bwnet.com.tw)
學歷:交通大學研究所
經歷:上市公司電子工程師
現職:富朋友理財筆記站長
著作:《下班後賺更多》、《從零開始穩穩賺》、《你的夢想就是最棒的存錢筒》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