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沒說的事

從幕前到幕後全包辦,帶領劇團走過解散危機

趙自強:創意才是賺錢的方法

撰文者:陳彥丞 更新時間:2016-10-01 瀏覽數:32,237

因此,趙自強認為,每一次的目標都應該要放在呈現好作品,而非太過在意票房的賺賠,「創業不是數字的加總,而是信念的加總。」趙自強說,面對困難或預估未來有問題時,不是去逃避(例如解散劇團),而是應該要想辦法克服。

如果兒童劇團經歷過各式各樣的起伏,在不同的時期,遇到的考驗也都不一樣,例如收支失衡、大環境不佳影響營運等。前6年劇團慘賠,關鍵在於沒有精準掌握支出,從人事費用、日常基本開銷,加上每齣戲劇製作費等,劇團經營需要的成本掌控原則,都是靠賠錢而一點一滴摸索得來。


如果兒童劇團主要的資金來源,是每年約100多場的售票演出、部分由企業包場的場次,以及政府部門的補助。趙自強說,因為台灣目前劇團爭取補助的情況是僧多粥少,儘管政府的補助只占全年營收不到5%,他仍非常感謝。

汲取前6年的慘賠經驗,趙自強逐漸帶領劇團走上軌道,從虧損轉為損益兩平。在2005年∼2008年,劇團的損益打平後,趙自強希望可透過更多演出,提供給有志加入兒童劇者發揮的舞台,因此逐漸擴張劇團、增加人力,創造更多作品與演出機會,努力提高獲利。

但在2009年前後,金融海嘯帶來的影響波及到了劇團,由於全球景氣不振,人們開始降低休閒花費。趙自強說,這段期間劇團再度回到成本撙節,除了降低各種開支項目,人力也不得不做精簡,那時大約剩下50名員工;而製作戲劇的成本,也同樣需要縮減。

趙自強坦承,可能有人認為,為了戲劇的品質,製作成本不能降低。不過他認為,最重要的是劇團要能持續走下去。他也發現,一齣兒童劇要有好品質,和預算的多寡並不是呈現完全的正相關,反而在有限的預算內,更能激盪出好的想法,製作出更優質的兒童劇。

趙自強解釋,因為戲劇的重點就在於「創意」,並不像是製造業,經由增加資本、擴廠,就確定能夠提高產出,戲劇最終仍須回歸藝術上的判斷。他也提到,文化類型的產業,絕對不能只想複製過去賺錢的模式,「創意才會是賺錢的方法。」

成熟期》
活用KPI精神凝聚向心力
劇團運行更穩健
為了精進自己管理與經營方式,趙自強決定就讀EMBA(高階管理碩士學位班)。「對一個藝術工作者來說,從來沒有想過要看金流、損益等等。」趙自強說,從EMBA得到最大的收穫,就是幫助自己能夠更系統化的思考。

何謂系統化的思考?他指出,經過EMBA的學習,各種經營知識會內化成自己的習慣,碰到需要決斷的時候,能夠站在更為理性的角度看待,取代過去會以自己的喜好,作為決定劇團大小事情的依據。

不過他也表示,在學校所學的知識,也不是能全部都用在實務上,因為產業特性的不同,仍有適合與不適合的方法。舉例來說,許多企業用於評估員工貢獻的KPI制度(詳見名詞解釋),他試了3年,仍無法運用在劇團中。

全名為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 formance Indicator,簡稱KPI),是許多企業用於衡量績效的量化管理指標。通常以企業的策略目標作為發想,制定出具體事項,並可被監控與統計,最後才能作為人員績效的衡量標準。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