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擬定「333 理財法」 兼顧存錢、投資與生活品質
撰文者:余家榮(效率理財王)
更新時間:2019-08-26
瀏覽數:29,978
每天的時間你都怎麼分配?有個方法叫「三八制」,就是把1天分成3等分:工作8小時、休閒8小時、睡眠8小時。如果工作時間增加到10小時,休閒與睡眠的時間就會被壓縮;相對地,想睡滿9小時,就必須減少休閒或工作的時數。如何安排沒有標準答案,就看個人取捨。
參考時間配置方式,將每月收入分成3份運用
每個月的工作收入,你都怎麼分配?其實可以參考一天24小時的配置,共分成3種用途:存錢、投資與花費。比如說,月收入3萬元的人,可以選擇均衡分配,也就是各分配1萬元;如果花費比較高,就把存錢與投資的金額降低(詳見表1-3)。
將月收入分成3份的分配方式,我們稱為「333理財法」:每一筆收入都分成3份,可以平均分配,也可以某一項偏高,分配方式同樣沒有正確答案。收入就是那麼多,某一項的占比多,另外兩項就減少,就看自己怎麼衡量。而3種用途分別是:
項目1》存錢
「存錢」是指單純地把錢放在銀行的活存或定存,也就是存到「3桶預備金」。簡單複習一下,這3桶預備金,如果是單身族,每人至少要存40萬元;如果以家庭為單位,則要視家庭花費自行估算適合的金額。
項目2》投資
「投資」是泛指任何「投入本金後,將來有機會回收本金,而且有增值可能」的投資工具。例如:股票、基金、買房(繳房貸)、買書、參加課程、進修(將來有機會升職加薪)、投資型保單的保費等,都算是廣義的投資。
假設月收入5萬元,採用均衡分配,每個月投資的預算為1萬7,000元,那麼,上述各種投資項目的投資金額,就要控制在這個額度以內。房貸繳得多了,買股票或基金的錢就少了;保費繳得多了,勢必得減少買房或進修的預算。同類別的不同項目,也會互相排擠,要自行取捨。
項目3》花費
「花費」就是單純花掉,無法回收的。例如:伙食費、水電瓦斯費、手機費、買衣服、買鞋、買包、房租、旅遊,還有純保障型的保險(定期壽險、定期傷害險、定期醫療險等),都算是花費。
以上三者當中,「投資」與「花費」有時候很容易混淆;其實,只要問兩個問題,通常就能得到解答:「有機會拿回本金嗎?」「有機會賺到報酬嗎?」如果兩者皆符合,就是投資;否則就是屬於花費。
例如:繳幾十萬元的學費,多念一個學位,是花費嗎?不一定。如果拿到文憑可以幫你加薪,幾年後增加的薪水能超過之前所繳的學費,那麼學費就是投資,而不是花費。
而房貸與房租,前者繳完,房子有機會拿回本金,也有機會增值,就算投資。房租則是付掉就沒了,沒有機會拿回本金與增值,因此算是花費。
難道因為沒有機會增值,所以就不要租房,而只能選擇買房嗎?也不能這麼說。因為買房要先支付幾百萬元的頭期款,租房則不必。關於買房或租房的問題,我們在《高效率理財術 教你存滿1000萬》第5課會詳細說明。
假如已經存夠「3桶預備金」的人,是否每個月的收入就不必再存起來,把原本歸類在存錢的預算分配到「花費」呢?當然不行,應該是分配到「投資」才是正確的做法(詳見表1-4)。
為什麼呢?因為原本的花費金額已經足夠維持生活水準,多出來的錢就要另外安排。雖然花更多錢的當下會讓人覺得很過癮,但是,這樣只是短期的快樂;多餘的預算拿去投資,才有機會讓錢「長大」,未來才能享受到更長遠的快樂。我們不可短視近利,眼光要放長遠。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