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人氣部落客「效率理財王」分享理財基本功

先存滿3桶預備金 再進場投資

撰文者:黃嫈琪 更新時間:2019-09-01 瀏覽數:22,65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第1桶預備金》
自用醫療保險預備金

台灣人民享有全民健康保險(簡稱全民健保)的保障,但是,全民健保並非替病患負擔全部的費用,病患仍然得負擔一小部分。

根據衛生福利部2017年所發布的資料顯示,國人平均「1年」門診與住院的醫療費用合計,部分負擔的金額大約1,546元。再根據同一年度內政部統計處的資料,國人全體平均壽命為80.39歲。因此,我們可以粗估,每人「一生」的健保部分負擔費用,平均值約12萬4,283元。


一定會有人比平均值高,也會有人比平均值低。因此,我取20萬元當成「自用醫療保險預備金」的目標金額。這筆錢要專款專用,門診看病或門診(住院)手術等費用,就從這桶預備金裡「優先支付」。多數人一生的醫療費用,應該都足夠。不過,提領之後,「自用醫療保險預備金」減少了,該怎麼辦呢?很簡單,每個月繼續從薪水提撥一定比率,直到再度存滿20萬元為止。

簡單來說,「自用醫療保險預備金」等於是「你自己開保險公司」,需要繳醫療費的時候,就能自己理賠給自己,解決「小額理賠」的問題。

假設罹患癌症等重大傷病,20萬元很可能不夠用,普通上班族恐怕無法獨自負擔高額的醫療費;為了轉嫁高額的醫療風險,我們可以同時購買商業保險來解決。

「自用醫療保險預備金」是以「人」為單位,如果是夫妻兩人,就要準備40萬元;如果是一家3口,就要準備60萬元,依此類推。

第2桶預備金》
緊急預備金

「緊急預備金」是一定要存的第2桶預備金,主要用途是:失業或放無薪假時,可以支付家庭必要開銷,至於要準備多少呢?如果你的職業具備高度專業性,例如:醫師、律師等,離職後很容易能找到新工作,可能只需要儲備3個月就足夠。其他沒那麼容易找到新工作的職業,就多準備一點!我建議,以3個月的生活費當成「基本目標」;行有餘力可以把1年的生活費當成「理想目標」,以下將以2案例說明:

案例1》單身族
小明為單身上班族,每個月的生活開銷共2萬元。他要準備的「緊急預備金」,以3個月生活費計算,就是6萬元;以1年生活費計算,則是24萬元。有了這筆「緊急預備金」,他即使失業了,也可以安心地尋找適合的新工作,不必擔心失業期間的生活費。

案例2》小家庭
4口之家,每個月的生活開銷合計為10萬元。這個家庭至少要準備30萬元的「緊急預備金」;如果以1年的生活費計算,則是120萬元。

每個家庭的開銷不盡相同,需要準備的金額,沒有標準答案。我建議,如果低於20萬元,還是要以20萬元為目標。因為除了失業之外,總有一些家庭修繕、汽車維修等突然要用錢的項目。有一筆20萬元存在銀行,我們會比較安心。由於「緊急預備金」是以家庭為單位,因此家中有工作收入、負擔開銷的人,都要依收入比率共同分攤。

第3桶預備金》
計畫花費預備金

計畫花費指的是「未來3年內」打算要花用的錢,例如:2年後要買房、1年後要買車等。這些本來就打算要花的錢,都要放在銀行,當成「計畫花費預備金」,一樣是專款專用,不可以把買房買車的頭期款,挪去作為投資股票或基金等其他用途。

而且短期內(2年~3年)要用到的錢,單純的放在銀行儲蓄就好。5年、10年後才要用到的錢,例如幫小朋友存大學的教育基金,才能拿去投資。當然,如果3年內沒有數萬元以上的大額計畫花費,第3桶預備金可以不必準備,有需要時再存就好。

綜合上述,理財的第一步就是存錢(儲蓄),先存好2桶或3桶預備金,每人至少40萬元的「應備存款」(依個人狀況不同),之後方能安心投資。這樣才是正確的理財順序。(本文摘自《高效率理財術 教你存滿1000萬》第1課)

余家榮(效率理財王)在投資之前,務必要先準備一筆儲蓄,以避免遇到緊急事故,導致原本的投資計畫被迫中斷。

博客來購買連結

出生:1980年
學歷:銘傳大學保險學系
現職:證券公司業務襄理
著作:《高效率理財術 教你存滿1000萬》

延伸閱讀
高效率理財術,教你存滿1000萬
用「存指數」養大頭期款,延後10年買房,資產至少增加200萬!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