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產業隊長張捷教你用法人思維判斷公司投資價值

「基本分析七龍珠」挖產業好股

整理者:周明欣 更新時間:2023-04-01 瀏覽數:8,678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編按:股票操作就像開車,有時能通行無阻,有時一路曲折。盤勢不同,對應的做法也不同,所以產業隊長張捷提醒投資人:「漲時重勢,跌時重質」。而他也在新書《產業隊長張捷致富術:瞄準5大錢景,挖掘趨勢飆股》剖析未來5大高含金量產業(網通、ESG綠能、電動車與新能源車、半導體高階製程、生技醫療),並闡述如何透過「閱讀產業分析及法人報告」、「看新聞媒體嗅風向」、「留意企業大股東及CEO看法」、「從生活中找題材」、「追蹤國際龍頭業者社群動態」、「從供應鏈與生態系中挖掘」等好用的選股訣竅來挖掘好股。


張捷表示,投資從來不能靠運氣,因為靠主力主力會跑,靠內線內線會倒,唯有靠自己用心鑽研,才能篩出潛力股,在股市中勝多敗少。以下為本書精彩摘要:

一般菜鳥研究員拜訪公司時,會將訪談重點放在營收、毛利等細節,但更有遠見的資深研究員聊的是產業方向、公司競爭優勢、競爭策略與成長動能等更能凸顯公司長期投資價值的大格局問題。至於如何分析公司價值?不妨從我的「基本分析七龍珠」著手:

基本分析七龍珠1》5項基本指標

我在判斷公司價值前會先列出5項基本指標:「新產品」、「新市場」、「寡占/獨占」、「高成長」、「國際級大客戶」,整體評估公司是否有好題材或營運動能。一般來說,只要具備3項就算及格了。

基本分析七龍珠2》本益比與本益成長比

本益比是用來評估未來獲利能力的指標,僅適用具盈餘持續性、基本面穩定的公司,其公式為「股價÷EPS」。一般合理的本益比為8倍至20倍,低於8倍代表股價過低;8倍至12倍是市場認為相對便宜的股價區間;12倍至20倍屬於正常範圍;高於20倍代表股價偏高。

不過對於成長股,我最常用的估價方法是可將公司未來成長性納入考量的本益成長比(PEG),公式為「本益成長比=本益比÷盈餘成長率」。一般認為,本益成長比為1倍時,代表目前股價合理,數值愈低代表股價愈被低估。而我認為,低於0.6倍以下的股票尚未反映高成長,值得買進。

不過在使用本益成長比時,若某一檔個股的本益比已經來到20倍,此時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盈餘成長到25%的機率(即本益成長比0.8倍)大不大?如果機率不到50%,那麼買進之後的獲利空間可能不大,投資人需要思考值不值得買進,也許等股價拉回再擇機進場是比較好的選擇。

基本分析七龍珠3》成長動能

股價反映的是未來,因此,公司是否「具有成長動能」對法人或投資人來說,是重中之重。除了研究財報與數字,成長動能強弱通常需透過詢問公司才可能明確掌握。比方詢問公司是否推出新產品、接到新訂單、拿下新市場、開發新客戶等,一言以蔽之,就是「公司未來的預測或展望如何」。

若公司的回答是「持平」,法人可能毫不手軟換股操作;若公司回答「沒有悲觀的理由」,不一定能消除法人的疑慮,後續會不會琵琶別抱,機率是一半一半;若公司回答「看法樂觀」,甚至斬釘截鐵說「後勢看好」,對法人來說就是利多,買進或持續加碼的可能性大增。

基本分析七龍珠4》營運狀況

股價能不能上漲要看公司獲利與營收,這可從財報中的「綜合損益表」看出端倪。其中營業收入成長性主要看月營收的年增率如何,而且必須與同期相比,才不至於有淡旺季的落差;毛利率高低與獲利能力有關,太低代表公司在扣除必要的經營、管銷與研發等費用後所剩無幾,「錢途」不夠閃亮,自然降低投資意願;營業利益率代表扣除一切營運成本及營業費用後,本業所產生的利益;稅後淨利則是扣除一切損失或支出後的淨利。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