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45歲提早退休的棒喬飛,分享存股族投資ETF思維
破除指數投資的2大心理障礙
撰文者:整理:黃嫈琪
更新時間:2023-08-01
瀏覽數:6,878
而有些存股投資人在開始接觸被動式的指數投資後,雖然對於獲取市場平均報酬感到心動,當真的要下單時卻又裹足不前,無非是因為以下兩大心理障礙:
障礙1》股息減少
由於市值型ETF的殖利率低,甚至有些海外ETF不配息(成分股配發的股息直接滾入淨值)。若原本存股可以獲得1年50萬元股息,換成買市值型ETF就少了這筆被動現金流。
障礙2》有現金需求必須賣股求現
如果投資人剛好需要用到50萬元,就得賣掉價值50萬元的ETF換現金才行。
投資要解決數學問題,更要解決心理問題。其實,不管是領息或是賣股求現,同樣都是從投資標的當中取出一筆錢。我們直接看兩種情境的比較(詳見表1)。
情境A是「領股息」獲得資金,而情境B是「賣股求現」獲得資金。假設兩者獲得資金之後,股價都上漲20%,兩者的市值還是相同。因此,領息和賣股其實是一樣的事情。多數人心理上最無法接受的原因是「賣股之後會減少持股數量」,但是透過數學計算可以知道,賣股之後雖然股票數量減少,卻不會像情境A有除權息而使股價降低,因此整體市值仍然相同。
況且,以投資台股而言,投資人獲得的股息收入,要被課徵個人綜合所得稅,稅率依個人所得而定,最少是5%。而賣股票則是付給政府千分之3的證交稅。而當單筆股利高於2萬元,還要被政府收一筆健保補充費(2023年費率為2.11%)。從數學角度來看,領股息要支付的稅費會比賣股票的代價更高。
指數投資追求成長
不追求穩定配息
我們再思考另一個問題,通常能夠穩定配發高股息的多半是成熟型的公司,因為公司不會有高成長,所以會把賺到的錢分配給股東。而還在成長的公司,會把賺來的錢投入到公司營運追求繼續擴張,這樣未來就能創造更高的獲利。
假設甲公司已不在成長期,每年的每股盈餘(EPS)大約都是5元,賺來的5元都會配給股東,股價也長期維持在100元。而乙公司第1年的每股盈餘也是5元,市場給予20倍本益比,股價約在100元上下。由於公司還在成長,決定將盈餘再投資。到了隔年,乙公司的每股盈餘從5元增加20%到6元。如果市場同樣給予20倍本益比,那麼股價就有很大的機會漲到120元。乙公司的股東雖然沒有領到5元股息,隔年公司卻因為獲利再投資帶來盈餘成長,帶動股價漲到120元,股東反而得到20元的獲利。
市值型ETF投資的是整個市場,無論是美國或台灣,當中都有許多還在成長期的公司。當眾多公司的獲利成長,就會帶動股價及市值的增長,根據過去的績效觀察,長期而言都比投資高股息公司可以帶來更高的收益。
了解以上兩個觀念,希望能夠幫助投資人們解決對於指數投資的不安。
只要有把握能夠長期投資,那麼追求市場「成長」的思維,透過時間與複利獲取市場報酬、穩定累積財富,自然會是一個正確的方向。
事實上,我並沒有把所有資金都投入在指數投資當中,也擁有一些主動投資或購買高股息的ETF,並且繼續持有台積電(2330);不過目前的資產配置比重,是我現在心理上最能接受的狀態,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也可能會再做出調整。簡而言之,只要充分了解到,被動式的指數投資可以讓資產隨著市場成長穩定增值,主動式的投資則有機會讓你獲得比市場更高、也可能更低的回報。最終,要將多少金錢投入指數投資?占總資產多高比重?還是由你自己來決定。(本文摘自第3章)
學歷:中華工專五專機械科(已改制為中華科技大學)
經歷:台達電子、技嘉科技、仁寶電腦工程師
現職:專職投資人、「傻多棒喬飛」部落格版主
著作:《散戶進化入門:致富必學的投資思維》、《傻多存股法》
延伸閱讀
▶投資ETF前先建立4觀念,輕鬆參與市場成長
▶買台積電卻擔心股價波動,怎麼保持平靜?存股達人棒喬飛解惑長期投資人常見3大問題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