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獲利術

過去5年亞太地區複合成長率高達57%

主動式ETF掀熱潮 如何挑選優質標的?

撰文者:朱岳中 更新時間:2025-02-01 瀏覽數:21,432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近期金管會主委彭金隆才提到2024年投資的關鍵字是ETF,2025年一開年,金管會就又核准了2類ETF的發行,其中的主動式ETF(Active ETF),筆者大膽預測將成為2025年最受矚目的金融商品。筆者會如此預測,憑藉的是美股早已上演過的歷程和發展。

第1檔主動式ETF在2009年就已問世,但真正讓主動式ETF開始受到矚目,則是在2019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SEC)放寬監管規則之後,才讓其快速發展。


全球主動式ETF規模
2030年可望達4兆美元

根據知名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BlackRock)的統計,截至2024年止,全球已有超過2,300檔主動式ETF,管理資金規模超過9,000億美元。近2年在美國新上市的ETF中,高達3/4均屬於主動式ETF。若以全球來看,2024年超過4成新發行的ETF屬於主動式ETF,這比例在2021年僅約1/4。貝萊德更預估,到2030年全球主動式ETF規模將達4兆美元之巨!另外根據富達基金(Fidelity)的統計,過去5年亞太地區主動式ETF複合成長率高達57%,包含澳洲、日本、香港、新加坡、韓國,乃至中國,都已核准主動式ETF的發行。今年才要上市的台灣,合理預期也將像其他市場一樣快速成長!

由於主動式ETF結合傳統主動式基金與被動式ETF的優點,自然吸引投資人青睞的目光。簡單來說,這2年大量吸引台灣投資人挹注資金的被動式ETF(指追蹤特定指數的ETF),最大缺點在於投資缺乏彈性,當所追蹤的指數或其中某些成分股表現不好時,被動式ETF還是得繼續持有,甚至連持股比重都不能降低,以致績效時好時壞。而長期績效最多也只能與所追蹤的指數差不多,無法打敗指數,甚者實際上因追蹤誤差及持有成本的關係,績效只會低於所追蹤指數。

而傳統主動式基金的問題則在於交易成本較高,以及交易方式較無彈性,例如不能當沖、融資融券,只能透過特定金融機構買賣等,改良這兩種商品的主動式ETF因此孕育而生!主動式ETF既有主動式基金的操作彈性,又有傳統ETF交易的便利性,交易成本又介於兩者之間。根據晨星基金(Morningstar)的統計,美國被動式ETF平均年度管理費低於0.1%,主動式基金平均年度管理費約1%,而主動式ETF平均年度管理費約0.65%。

當然投資人可能更在意的是績效問題。主動式ETF績效如何,那就要先從了解主動式ETF的類型談起,不同類型的主動式ETF不該放在一起比較。然而市場上對於主動式ETF的分類有許多畫分法,筆者以易於理解的方式簡單將其歸納為以下3大類,以方便大家未來作為選擇的依據:

1.完全自主型:

類似把傳統的主動式基金掛在交易所交易的概念。ETF英文全名就是Exchange Traded Fund「交易所交易基金」,但台灣將其名稱定為「指數股票型基金」,可能容易讓人誤解,其績效好壞完全取決於基金經理人及其研究團隊的判斷與投資策略。美國知名基金公司方舟投資(ARK Investment Management LLC)所發行的主動式ETF多屬於此類,台灣將上市的主動式ETF也以這類為主。

該類主動式基金可能會有特定投資主題,例如方舟旗下的創新ETF(ARK創新主動型ETF,美股代碼:ARKK),即是專門投資各類新創公司;也可能廣泛投資,不鎖定特定族群,像Alger 35主動型ETF(美股代碼:ATFV)、American Century聚焦動力成長主動型ETF(美股代碼:FDG)。

2.仍追蹤特定指數,但會彈性調整持股與權重:

大體來說,就是修正傳統被動式ETF缺乏彈性的缺點,會視市場狀況彈性調整投資組合,不拘泥於原指數的配置。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