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書摘
丈夫堅持幫哥哥還200萬卡債...妻子嘆:家人的債,讓我們之間的信任感消磨殆盡
撰文者:李雅雯(十方) 更新日期:2020-04-30
瀏覽數:11,025
「妳滾!」他大吼,「自私的女人!」
「妳給我滾!」他臉上肌肉扭動著,像受了傷似的,對我大吼作勢對我揮拳,「那是我哥!我不幫誰幫!誰幫啊!」
只要一提起這個話題,我先生就會突然咆哮,打破寂靜。
他的手握成拳頭,搥向桌面,水杯「匡噹!」一聲彈起來,筷子紛紛摔在地上。我臉頰發燙,攥起了拳頭,咬住了下脣,把手指戳進掌心。
這是我們不能說的祕密,這是我們不能提的過去;這是我和先生,最難、最深、最掙扎的課題。
16年前,我跟男朋友決定結婚。我們雙方父母都沒儲蓄。婚宴、喜餅、金飾、喜帖…都靠自己。
那些年,我們還算努力,工作5、6年,存了160萬元的結婚基金。結婚前,他突然告訴我,哥哥欠了200萬元的卡債,他要一肩扛起。乍聽那個消息,像在我的喉嚨裡,插了塊玻璃。假如幫忙還債,就會掏空家底。這是一場災難,也是抉擇的危機。我反對再反對,堅持再堅持,但最終,還是賠上存款,掏空積蓄。
婚前,先生把哥哥的卡債,轉成自己的信貸;婚後,他一面還父母的房貸,一面還哥哥的卡債;我們婚後的財務壓力,陡然升高,煎熬無比。
背家人的債務,讓我們的信任感,消磨殆盡
那些年,我跑來跑去,四處兼職;他努力工作,加班加薪…我們花更長的時間賺錢,也花更長的時間埋怨。我常問他:「為什麼你要幫家人還錢?」
他總回答:「只有我可以幫忙,我不幫就沒人可以幫了!」
那些年的委屈,誤解,在我們之間,逐漸積聚、逐漸蔓延,這段過去,終於成為我們的地雷,只要一點火星,就炸得轟轟烈烈,流沫四濺。
我們從沒想過,除了長相、身高、特徵之外,還有什麼,來自父母?長大之後,我們一方面,自認跟父母不一樣;但另一方面,又察覺跟父母的「想法」、「觀念」,有著深深地聯繫。當我們愈去探究,愈覺得好奇。
父母鑄造了我們的「硬體」,同時,也灌注了我們的「軟體」;我們遺傳了父母的身體,也同時繼承了父母「回應」、「思考」、「解決」問題的「模式」。
正是我們內在的「軟體」,塑造了生活,打造了關係;也正是這些「回應」、「思考」、「解決」問題的「模式」,讓我們吵個不停:
我公公是農夫,淳樸、嚴謹,重視家庭,他認為幫助家人、互相支援,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媽媽是商人,叔叔有賭博惡習。她認為幫助家人、填家人的財務坑洞,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我繼承了媽媽的「恐懼感」,先生繼承了公公的「道德感」,我們爭吵、憤怒、指責、退縮,一來一往,消磨彼此志氣;卻從沒想過,自己需要「覺醒」。
覺醒是全身心地去看、去回應,去給予。
面對與家人的財務糾葛,就像進入隧道。在隧道裡,我們的視野會變得專注,而且清晰。
我們必須看清自己,理解自己,同時也看清別人,理解別人,才能克服問題,攜手同進。
理財不只是自己一個人的事,也跟「家人」有關
坊間的理財書,不出3個重點:
1.教你用力賺。
2.教你省著花。
3.教你聰明投資。
然而你會賺錢、會省錢,懂投資,就真能把錢存住,把財理好嗎?真有那麼容易?
假如你的先生,要幫弟弟還債,你存得住嗎?
假如你的媽媽,增加你的孝親費,你省得了嗎?
假如你的太太,花錢無度,你留得下嗎?
更不要談,你有一個賭博的爸爸、不負責任的小姑、遊手好閒的孩子?
面對「家人」,面對「回應」、「想法」、「模式」跟你不一樣的「理財關係人」,我們該如何融入他們、理解他們,恰當地回應?
當回應的時候,我們又該怎麼「思考」、怎麼「理解」,更新自己的「軟體」?所有的祕訣,都藏在這本書裡。
透過本書,你會看清「金錢的障礙」 ── 金錢圈問題(弟弟欠卡債,我該幫他嗎)、金錢依賴(小姑離婚了,住在家裡,讓我付水電費)、金錢義務(公公1個月要拿5萬元奉養金)、金錢性格(老婆太會花怎麼辦)、金錢藍圖(先生想這樣過就滿意了,我不滿意)…於此同時,喚醒勇氣。
看完本書,你不會再懷疑,拒絕幫弟弟的自己,是不是非常自私?你同時會解開,一層一層、一代一代,綑縛在你父母身上、你自己身上的信念,從而重視自己,更愛自己。這是英雄的行為;因為面對家庭的傷痛、金錢的缺陷、失敗的關係,都需要勇氣。
從某個角度看,當我們治癒自己、解開金錢死結,我們提昇的,絕不僅僅是自己,還有歷代、後代、子子孫孫,都繼承的「過去」。
這是一種精神的進化,也是一種財務的進化,而我知道,只有這本書,能把你喚醒。
延伸閱讀
▶一直幫哥哥還債到筋疲力盡,卻還是不敢不幫忙...富媽媽:每一個財務危機,都源於學習不足
▶日本「泡芙工房」創辦人,在兒子婚後問媳婦:你不喜歡什麼?家人的界線清楚,才能長遠相處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