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月薪5萬元的普通上班族,擁千萬退休金可能嗎?比起收入多寡,這2個重點更關鍵

撰文者:FC的碎碎念 更新時間:2021-12-29 瀏覽數:17,024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大家好,我是FC大叔,一個滿滿指數化投資魂+資產配置骨的職場打工蟻。


大叔再重談另一個跟工作賺錢有關的思考,塔雷伯在《隨機致富的陷阱》(或譯:《隨機騙局》)舉了一個類似這樣的例子,大叔改編一下:

一個普通上班族月薪5萬元、投資股票20年讓其資產成長到1,500萬元的人,與從事牙醫工作讓資產成長1,500萬元的人,這兩個人的1,500萬元是一樣的嗎?

一個牙醫年薪可達240萬元、儲蓄率達30%,這位牙醫只要會定存之類的投資工具,大約就有1,600萬元的資產了,找100位牙醫用相同的投資方法結果都會一樣。

那一個月薪5萬元、儲蓄率同樣是30%的普通上班族呢?要在20年內達成此目標,勢必要作出很多投資決定。在擇時選股的方法下,20年內可能會有n個時間點需要作出決定,所以就會產生出2的n次方種結果。

每一個人的決定都是一種產生一種另類歷史的呈現,而在經過這樣n個命運分歧點點後,20年後能賺到1,500萬元的有多少人?不用想也知道很少,你公司應該還有一堆股齡超過20年的同事,不是嗎?

補充:以月薪5萬元儲蓄率30%的條件,即每月有1萬5,000元用於投資使用,推算出來年化報酬率須達12.5%,複利20年才有機會達1,500萬元。所以請你想想在此實驗體裡的普通上班族,都能走上20年獲利1,500萬元的可能性與再現性高嗎?

關於此問題,塔雷伯是這樣舉例,不過他用的是更極端的對比:賭博與工作

玩俄羅斯輪盤賺來的1,000萬美元,價值不同於靠辛勤努力和嫻熟的牙醫技術賺來的1,000萬美元,兩者的金額相同,能買相同的東西,但前者的隨機成分比後者高。對會計師來說,它們完全相同;對你的鄰居來說,它們也一樣。不過在內心深處,我總覺得它們的性質很不一樣。這種因考慮歷史的另類發展而使結果大為不同的觀念,在理論上是有趣的發展,且可用數學來說明。

回頭再看一次問題,一個普通上班族月薪5萬元,投資股票20年讓其資產成長到1,500萬元的人,與從事牙醫工作讓資產成長1,500萬元的人,這兩個人的1,500萬元是一樣的嗎?是,這兩人的1,500萬當然是一樣的,但是兩者在集體機率與時間機率上意義完全不同。

散戶投資人在股票獲利的過程是不具再現性,因為成功的投資人並沒有被大量複制出來。但是工作儲蓄人在薪水儲蓄的過程,是可以具再現性的,理所當然會有一堆這樣的結果被大量複製。

故具「再現性」與否,是用來判斷方法是否可靠的最簡單方法,此方法可在重覆操作下,保持穩定的結果,而且在統計上其精度與準度是可信賴的。可是並非人人都是當牙醫的料,多數人其實是類似月薪5萬元的普通上班族的條件,如果使用的投資方法不具再現性,那勢必只有少數散戶投資人能達成財務自由,而從最終結果來看,散戶投資人確實如此。

所以想跳脫這樣悲慘結局的方法,而且還要讓多數人適用,必然就是找出一種具可再現性的投資方法,來讓此條件的散戶投資人執行,於是就能大量複制出相同情況的成功案例。

普通上班族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與開銷,制訂自己的理財目標,因為每個人的收入、開銷不盡相同,最終還是要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設計目標。不過此計畫是否可行,還是要透過具再現性的投資方法來加以驗證,這樣便可大量的複製出成功案例。
正如班‧卡爾森在投資前最重要的事書裡寫到:「這個流程不盡然要以很多困難的方法為基礎,因為你的目標不見得有多遠大,你可能只是想要財務獨立、有能力支付子女的大學學費、多去度度假、更有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滿足你的任何需求或渴望等而已。」

最後,大叔想說的是,此方法無二,唯有「指數化投資」與「資產配置」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FC的碎碎念

延伸閱讀
手上持有價差超過40%的金融股,該賣掉賺價差還是繼續存股領息?艾蜜莉:價差很誘人,但得先思考這2點
銀行帳戶數多寡,可能反應了你的財務健康度?蔣竣植:財務管理愈簡單愈好
被動收入等於生活支出就算是財務自由了嗎?存股達人棒喬飛:被動收入至少要為生活費的2倍才算及格

正如彼德.阿德尼(Peter Adeney)所寫的,這位部落客使用假名“錢鬍子”(Money Moustache)的名字對財務自由寫下的部落格: 『如果你可以擺脫對金錢的需求,你別無選擇,只能做更適合你的工作,更好的為世界奉獻‧‧‧‧如果你是為了愛而不是金錢,你將別無選擇但要做得更好』。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