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常識

囊括保障+投資,商品結構較複雜

4觀念 避開投資型保單糾紛

撰文者:劉姵呈 更新時間:2018-07-01 瀏覽數:8,537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關鍵字:

保險 投資型保單 投資




依據中華民國人壽保險商業同業公會與保險事業發展中心2018年初公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7年台灣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3兆2,094億1,300萬元,創下史上新高紀錄,國人平均保費支出也跟著上升。

若以傳統型商品與投資型商品區分,傳統型商品保費收入達2兆9,331億7,900萬元,較前一年成長3%;投資型商品保費收入達2,762億3,400萬元,較前一年大幅成長了36.3%(詳見表1)。


然而,投資型保單因為同時牽涉到「保障」與「投資」,商品內容設計非常複雜,一般人可能很難理解清楚。舉例來說,今年5月,就有民眾向媒體投訴,當初他購買了一張號稱「保證保本」與「最高鎖利」的投資型保單,但是10年到期後卻發現本金倒賠,引發諸多糾紛。

原來是因保戶購買的投資型保單是屬於結構型債券商品,雖然號稱保證保本,不過保戶忽略了本金還須扣除基本保費、增額保費等費用;其次,若是以美元領回,產生匯差的問題,這些都造成領回金額與預期金額出現落差。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