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用《雞排英雄》、《大稻埕》證明藝術也能獲利
葉天倫要重塑電影行銷模式
撰文者:林 竹
更新時間:2014-05-01
瀏覽數:11,373
拍電影不僅是藝術創作,也能獲利。曾當過配音員、主持人,在演藝圈10多年,2011年初試啼聲,第1部電影《雞排英雄》創下1億2,000萬元票房,2014年再推出賀歲片《大稻埕》,創下3.4億元票房紀錄的新銳導演葉天倫,告訴《Smart智富》月刊記者,拍電影不再是多數人眼中,一個「只會賠錢、為藝術奉獻的創作」,反而能「叫好又叫座」。
重拾導演夢想》
結束逃避之旅
從兒童戲劇指導再出發
為何他會這麼說?出身電影世家的葉天倫說,自己從小就喜歡看電影,大學4年念的也是電影,但他在畢業前發現,自己「眼高手低」,眼睛看的是大師級電影,自己拍出來的作品,水準卻差人一截,所以他只好轉行當配音員、當劇場演員、主持人,把導戲的念頭封印起來,「其實,就是逃避」。
這段逃避之旅,在2008年畫下句點。他在主持電影《1895》的活動時,看見一個女生大方且感性的表達電影帶給她的感動,讓他重燃當年對電影的投入及熱血,也開始思考「我能否從頭來過?」「從頭來」是不是一定有機會,沒有人知道,但是不出發,卻永遠不會到達。葉天倫推掉賺錢容易的配音員工作,轉而擔任兒童戲劇《萌學園》的戲劇指導,重新學習與演員溝通、調度場面,經過3年多的摸索學習,2011年時,他想,自己雖然不能成為當年欣羨的藝術電影大師,但是能不能在商業電影中掙得一席之地呢?於是他請爸爸當製片、妹妹寫劇本,賣房加上向銀行、廠商借款,籌得6,000萬元,拍出第1部商業電影《雞排英雄》。
《雞排英雄》票房亮眼、成功獲利,葉天倫總算闖過第1關,但他知道,一次的成功,旁人只會視為偶然,只有每次都成功,才代表真正的成功。只是近10年台灣電影市場,並未建立一個成功的運作、獲利模式,願意投資電影的企業寥寥無幾,他希望能夠用自己的經驗,建立一個商業電影與投資方相互溝通模式,才不用每次拍電影,導演或製作就要賣房賣資產、四處求人借款籌資金,也不會因資金不足而停拍。
鎖定目標募資》
運用邏輯、數字、圖像
讓投資方點頭掏錢
所以他重塑電影的製片與銷售模式,在開拍第2部電影《大稻埕》之前,先準備好電影預算書、上映檔期、演員卡司、各階段執行與開拍計畫等詳細資料,廣邀投資方代表,也就是各集團的財務長,進行一場又一場的投資說明會,用投資方能理解的邏輯、數字、圖像,說明電影的製作行程與回收計畫,不再讓雙方產生溝通不良的情況,也增加投資方投資的意願。
「曾有人告訴我,這是他聽過最完整的一場電影產業投資說明會。」最後,葉天倫成功與富邦集團、統一集團、三立電視等6大集團合作,開拍前就籌得2億元資金到位,如期開鏡。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