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小工具

兒童理財講師王友民自創桌遊,塑造真實經驗

用「賣家思維」引領孩子學理財

撰文者:陳彥丞 更新時間:2017-06-01 瀏覽數:17,68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當他碰到在遊戲過程中,比較保守或退縮的小孩,通常在課程結束後,也會請家長之後多鼓勵小孩嘗試新事物,等於是可以透過遊戲,找出每一位小孩適合的理財教育方式。

另外,王友民也提到遊戲當中,並不會以省錢、記帳,或股票等投資工具上的操作為主要內容。以股票為例, 雖然在他的部分遊戲中會出現股票,但只需讓小孩知道「持有股票,就等於持有一部分的公司」,而毋須理解股票應如何實際操作這種繁瑣過程,消耗小孩對於遊戲的熱情。


家長共同參與
有助延續理財觀念
由於小孩的理財思維,並不能夠在短短的遊戲時間中就被扭轉,甚至有時思考方式會較為僵化。王友民笑著說,像是在模擬開一間早餐店時,1杯豆漿的成本價為20元,小孩就會堅持只能賣20元,因此他就會耐心跟小孩解釋:「經營一間店,需要加上各式成本,以及隨開店地點的不同而會影響賣價⋯⋯」。王友民提醒,想用遊戲來引導小孩賣家思維,有3件事情要特別留意:

1.家長最好能擔任追蹤與延伸的角色:
王友民表示,家長若能共同參與課程或遊戲,並認同從小就要培養理財觀念,其實對於兒童理財教育有很大的幫助。由於小孩在課堂上玩完遊戲,回家之後容易遺忘遊戲中傳達的概念,必須仰賴家長擔任追蹤與延伸的角色。例如假設小孩喜歡玩手機遊戲,就可以和他討論手機遊戲怎麼製作、如果未來有好的內容與想法,是不是可以讓自己成為手機遊戲製作者⋯⋯等,融入賣家思維於其中。

2.讓孩子反覆玩理財遊戲:
理財觀念不容易一次成形,因此可靠著反覆玩遊戲,讓賣家思維逐漸深根。王友民指出,每一次遊戲都可以讓小孩重新檢視自己的理財決策,或是在面對同樣的局面時,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決。

他也補充,家長其實可以鼓勵小孩在重複遊戲時,多嘗試不同的思考方式,用意在於訓練小孩從不一樣的角度切入理財決策,也是打破買家到賣家思維之阻隔的方法。

3.輸贏不是遊戲目的:
雖然遊戲中一定有贏家和輸家,但王友民強調輸贏並不是重點,小孩能夠從中獲得理財觀念,才是遊戲的主要目標。
另外,有些家長可能會擔心小孩不願意服輸,甚至在輸了之後會鬧脾氣,因此選擇故意放水。不過他認為並沒有放水的必要,一來是遊戲輸贏畢竟有運氣成分,難以掌控;二來是家長其實可和小孩討論什麼是「贏的定義」,調整出符合小孩理財特質的條件。

許多家長希望能透過理財遊戲, 教導小孩如何「壓抑欲望」,但王友民認為,這是因為處於買家角色時,太多欲望會導致用錢不當。若能教導小孩把自己定位在賣家,則欲望反成為增加自身價值的動力,帶領小孩學得更多、更廣。

出生:1966年
學歷:國立台北大學會計學研究所、中國文化大學財務金融學系
經歷:證券期貨資深分析師、中國財經新聞組製作人兼財經評論員
現職:科智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總經理
著作:《股市獵人王友民:選擇權基礎策略班》、《24堂課養出富小孩》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