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學會幫自己「減薪」

撰文者:艾爾文 更新時間:2017-10-01 瀏覽數:15,884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透過這篇故事,我想分享「比較」這個心理作用,是如何影響人看待自己的價值,還有如何運用自己賺來的錢。

「比較」讓人類尋求進步
卻也使我們無法滿足
人會有比較的心態是天生的,心理學把這稱作「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認為人會經由跟周圍社交圈的比較來界定自己的價值,而且這種比較是無時無刻都存在,來源可以是個人魅力、工作成就、聰明才智,甚至是家庭成員,當然還有名下擁有的財富。


簡單說,如果你是活在只有你一個人的島上,因為沒人過得比你好,也沒人過得比你不好,在沒有對象可以比較的情況下,你看待自己的價值可以是0,也可以是無限大;但其實那一點也不重要,因為只要你能活下去,管他那些價值是什麼。而且除非你計畫逃離那座島,否則你應該也不需要每天逼自己進步、學習如何造竹筏。然而,我們現在是活在群體的社會中,能「提醒」自己現在價值有多少的管道隨處可見,好比去人力資源網看看自己的收入位在多少百分比上。

往好的方向想,「比較」是人類成長的原動力,看到周圍有人比自己優秀,代表對方身上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期待有朝一日自己變得一樣優秀,這是屬於比較理論延伸出的「向上比較」。看到有人過得比自己不好,也可以提醒自己目前所處環境已經值得珍惜,自己是屬於比較幸福的人,這是屬於「向下比較」。

只不過,「比較」雖然可以幫助我們,卻也會把我們推入無法滿足、貶低自己的迴圈裡,而且這現象在現代社會裡是愈來愈明顯。因為比較,別人拿新手機就顯得自己的舊手機不好;因為比較,覺得別人有車可開才是舒適,自己騎車就特別落魄,更別說下雨的時候;因為比較,我們開始花不需要花的錢,去滿足這個社會看待成功的價值觀,交換的代價就是努力賺來的薪水。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