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雪雯與徐采蘩均建議小資族仍應該投保一個低額度的終身壽險,或是以其他終身險當主約,把定期醫療險附約附加在該張主約下,就能避免上述的情況。接下來便針對小資族常碰到的保險相關問題釋疑,希望能幫你釐清一些疑惑,認清不同保單的真正本質,把資金做最有效益的安排。
Q17:業務員說美元保單可以強迫儲蓄,利率比定存更高,值得考慮,真的嗎?
A:不管是美元保單,或是新台幣的儲蓄險、增額壽險等,是保險業務員常用來鼓吹的保險商品,金融商品本身並沒有錯,各有適用的族群。
以美元保單來說,適合保障已經很足夠,有多餘資金想要投入保守、低波動的理財工具的定存族,或是規畫退休後能有每月固定現金流入帳的人,但這類高保費、低保障的保單並不適合小資族,因為這類儲蓄的險種累積財富的速度太慢。
徐采蘩便直言,用保單來累積財富的速度只比定存好一點,是屬於防禦及保守的理財工具,和其他金融商品比較起來,對於「加速累積資產」的效益並不大,如果每月繳1萬元的新台幣儲蓄險保單,5年後大約只能存到57萬元,若想存到200萬元,等於每月保費要提高至3萬5,000元。對於小資族來說,實在是不太可能。
Q18:業務員說健保以後會破產,生病住院愈來愈花錢,但是定期醫療險只保障到75歲,所以一定要買一張終身醫療險,才能保障終身?
A:終身醫療險雖然保障終身,但是保費很貴,以25歲男性投保住院日額1,000元的帳戶型終身醫療險保單(詳見名詞解釋)來試算,年繳保費約要1萬3,000元,且前提是住院才有理賠。
以現在的健保趨勢來看,醫院會為了限縮醫療支出,未來民眾的住院天數被迫變少、自付項目變多、門診手術(不需住院)比率也會提高,既然如此,醫療險保單的投保重點就要跟著調整—加強可以補貼醫療雜費支出的實支實付醫療險,理賠內容至少要涵蓋:1.住院醫療費限額10萬元以上;2.門診手術也理賠。
終身醫療險保額會因通膨縮水
30年後價值僅剩5成多
既然住院天數會變少,需不需要投保這種「住院才有賠」的終身醫療險就值得深思,而且不要忽略通貨膨脹的威力,以年通膨2%來試算,25歲小資族投保日額1,000元,在30年後(55歲)僅剩下552元,40年後(65歲)剩453元,50年後(75歲)僅剩下372元,這樣的金額是否足夠?可以再多加考慮。
Q19:我的預算真的很有限,同學推薦我買保障、投資功能兼具的投資型保單,還可以投資很多檔基金,似乎不賴?
A:投資型保單也是不少小資族考慮的理財商品,不過投資型保單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成本太高。這類保單除了要「附加費用率」外,還有保險成本、行政管理費、基金申購手續費等,雖然可以用便宜的費率買到定期壽險,但可以投入基金投資的金額不如想像得高,且申購手續費不像是透過銀行或是基金公司通路購買可享有折扣,這些都是不利於基金投資的部分。
名詞解釋_帳戶型醫療險
這是指理賠額度採「帳戶」概念,在帳戶額度內可以獲得理賠,如果身故後帳戶內還有餘額,則可由受益人領回餘額。至於帳戶的上限則跟所投保的日額連結,例如理賠上限為投保日額的3,50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