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講這類慣用語的人,多半沒有惡意,也許只是看到對方面無表情在放空,擔心對方沒聽清楚,不了解自己說話的重點,因此習慣再三確認。不過,對方有可能只是在腦中沉澱剛剛聽到的話,突然飛來一句「你懂我意思嗎?」心裡多多少少覺得被羞辱了。
偏偏這種話,多半不是出現在閒話家常,而是經常發生在需要表達觀點的時候,不管說話的人再怎麼言之有物,這類慣用語往往會造成負面感受。
我還聽過有場演講,大約每隔幾分鐘的段落,台上的講者就冒出一句「我這樣講,你聽懂嗎?」頻率之高已達到疲勞轟炸程度;這種演講,幾乎沒什麼可聽性,來賓一個個溜走,還沒警覺,繼續轟炸「我這樣講,你聽懂嗎?」最後只剩下小貓兩三隻。有智慧的講者,發言一定句句洗鍊,對演講內容深具信心,但態度多半是謙虛的,不會出現這種鄙視、輕蔑的語句。
演講的笑話多如牛毛,有一位演講者,預計兩小時講完主題,會場人數五百位,但講到半小時聽眾就跑掉兩百位;講到一小時的時候,聽眾已經跑了三百位了;剩下半小時的時候,聽眾剩下十位;剩下五分鐘時,就只剩下一位忠實的聽眾。演講者心中不免發牢騷直說,這些聽眾實在是太沒水準了,全部跑光光!但起碼還有一位在聽,這位聽眾太有水準了。接著這位演講者就問他,「你為什麼這麼有耐心,聽完我的演說呢?」這位聽眾回答,「因為我要等你講完,我才可以關門下班!」演講者應引以為鑑。
如果真的很擔心人家聽不懂,不妨在最後提供「QA時間」讓聽眾發問,或是留下聯絡方法,事後可以再進一步討論,都是不錯的替代方式。
愛撂英文,弄不好詞不達意又不討喜
有陣子,中國社群網站微博流傳著一段嘲弄「外企白領」的說話方式:「這個project
的schedule有些問題,尤其是buffer不多;另外,cost也偏高。目前我們沒法confirm手上的resource能完全take得了。Anyway,我們還是先pilot一下,再follow up最終的output,看能不能run得比較smoothly,更重要的是evaluate所有的cost能不能完全被cover掉。」
在工作場合,像這樣的「中英文夾雜」方式,如果是你和主管、同事與客戶之間共通的默契,倒不會有大問題。醫療業、科技業、學術界,有很多英文專有名詞不方便用中文表達,放在談話裡也不會讓人感到突兀。不過在生活中,撇除那些「Hi」、「Sorry」、「Bye-Bye」、「OK」等簡短的日常用語,若只是為了展現自己英文很行,硬要在每一句中文夾雜兩個英文單字,其實並不那麼討喜。不是每個人的英文程度都很好,你使用的英文單字,如果人家聽不懂,又不好意思發問,那麼你所說的,反而詞不達意,成為一場失敗的談話。同時,對方也許會自慚形穢,彷彿跟你講話,還得先去把英文學好,不知不覺就產生了隔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