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如同前面章節所表達的,在探索了更多關於科學、哲學、基礎 投資學的知識之後,我發現自己的存股方法還有可以進步的空間,因此在繼續研究投資的同時,我也開始嘗試將大約一半的存股部位轉為指數投資,也就是存個股以及存 ETF 這兩種策略雙管齊下。
指數投資的精神在於,投資人透過被動式的指數型基金或ETF,可以直接參與市場的波動與成長,目標不在於超越大盤,而是在於獲得貼近市場表現的報酬。
指數投資之父約翰.柏格(John Bogle)最早在成立先鋒公司、推出指數型基金的時候,其實也不太受到華爾街看好。然而時間證明,指數投資儘管無法超越大盤,但是卻能夠打敗眾多主動式操盤的基金經理人,這也讓市場上接受被動式指數投資的族群愈來愈龐大。
在開始指數投資前,先建立4觀念
在投入指數投資之前,必須先了解以下幾項重要觀念:
1.指數投資並非快速致富的工具
指數投資是一種歸納過去績效,並預測未來能得到市場平均報酬的投資方法,需要利用複利和時間來累積財富,以達到長期增加整體財富的目標,不要抱有快速致富的錯誤期待。
2.指數投資並非以領息為主要訴求
台灣投資人對於領息情有獨鍾,因此投資個股時偏愛高殖利率股;投資共同基金時喜歡高配息基金;投資 ETF 也特別喜愛高股息型 ETF。而指數投資的基本精神在於獲取市場平均報酬,不會特別鎖定高配息標的,殖利率也普遍偏低。
3.指數投資必須進行股債配置及再平衡
指數投資除了追求獲取市場平均報酬,也重視風險的平衡,因 此會採取「資產配置」來減少持有期間的資產波動。而資產配置的精神,就在於同時持有負相關性的資產,最常被用來搭配的就是「一籃子股票」搭配「一籃子債券」。
歷史上大部分的時間裡,股票和債券呈現負相關。股市的多頭時期,通常伴隨著景氣好、利率走升,此時債券通常會下跌;反之,股市空頭時期則伴隨著景氣不佳及利率降低,此時債券就會上漲。
指數投資者會先為股債設置好持有比重,當股票漲多時,就賣出部分股票,同時轉買下跌的債券,讓股債重回到原本設定的比重,這種做法就是所謂的「再平衡」。
再平衡的做法等於是強迫你在股票上漲時停利,並且逢低買進下跌的債券。到了景氣不佳、股市進入空頭時,債券的帳面價值有機會上漲,又可以將漲高的債券賣出,買進下跌的股票資產。
一般投資人都會遇到股票大漲但是捨不得停利的情況,只能看著帳面價值一路上升又一路下跌;而股市進入大空頭時,又不見得剛好有大筆資金能逢低進場。使用股債配置與再平衡,不但能在股票上漲時賣出獲利,並在債券下跌時低價買進,這樣反覆操作,讓股票和債券的資產接力向上累積。
一般投資人若沒有充足的功力,很難做好「選股」和「找買賣點」這兩件事。要是採取被動式的指數投資法,除了能省去選股的困擾,也有簡單的買賣時機可以依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