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馬科維茨(Harry Markowitz)所提出的分散風險策略,曾經為他贏了一座諾貝爾經濟學獎。這個策略就是「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模型」(mean-variance portfolio)。這個模型能夠幫助投資人將收益(平均數)最大化,或把風險(變異數)降到最低。許多銀行都依賴這種投資策略,也會要他們的客戶根據這種模型估算的結果來投資,而不是靠自己的直覺。
但是,馬科維茨在為自己的退休金做打算時,並沒有使用自己受到諾貝爾獎肯定的投資策略,反而用了非常簡單的1/N資產配置法則──把資金平均分配在N種投資標的上。
為什麼馬科維茨沒有用複雜的數學模型計算,反而是靠自己的直覺來投資呢?在有次專訪時,馬科維茨說他這麼做,是因為不想要有任何後悔。
「你知道的,如果股市漲了但我沒投資,那心裡一定會很嘔。但是如果股市跌了我被套牢,我也會很後悔。所以我就一半一半,分散投資風險。」他跟許多投資人一樣,把事情簡化。1/N的資產配置法不但很簡單,也是分散風險最基本的做法。
但是這種簡單做法的績效如何呢?有項研究比較了「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和其他幾種投資策略,把這些策略使用在7種不同的投資情境上,像是投資美國10大產業基金等等。「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在計算風險數據時,分析了10年來的股市數據,而1/N資產配置則完全沒有數據輔助。那麼,成效孰優孰劣呢?在7種投資情境中,1/N資產配置的投資績效都比「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還要好,也贏過研究中另外12種複雜的投資策略。
這樣看來,受諾貝爾獎肯定的「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是不是一場騙局呢?其實也不是。在理想的世界裡,這種分析模式會很成功,但是在充滿未知的股市裡,就不一定行得通。如果要用這種複雜的模型分析歷史數據、然後預測未來,那麼分析的數據量就要非常大才行,只分析過去10年的股市無法導出精確的預測。
所以要多少數據才夠呢?如果你要投資50檔基金,那麼根據電腦模擬計算,「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需要分析500年的股市數據,才有辦法設計出比1/N資產配置法更好的投資組合。
也就是說,到了2500年,投資人就可以利用「平均數─變異數投資組合」來算出最能幫他們賺錢的投資標的了。不過前提是該投資標的也如此長壽,才有足夠的數據可供分析。
少即是多:愛因斯坦法則
為什麼簡單的法則會打敗諾貝爾獎模型呢?有沒有可能只是巧合?當然不是。有數學理論能夠告訴我們,為什麼簡單法則會有較優的績效。這個理論叫做「偏差和變異之權衡」(bias-variance dilemma)。我在解釋的時候會盡量簡化,省略複雜的數學用語,好讓沒有數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讀懂這個雖然很複雜,但是也很重要的概念。這個理論是建立在愛因斯坦的一句名言上:「凡事都應該盡可能單純,但也不要過於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