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碰到的青少年,會上網的大多去過維基百科,也知道它可以編輯修改,卻幾乎都不曉得它還提供討論專頁和編輯過程的紀錄。沒人教導他們,其實可以把維基百科當做是一個不斷在發展中的文件,可以讓我們看到知識是如何形成的。相反地,學生只看到老師批評維基百科,他們就根據老師的喜好來判斷網頁內容的「好」或「壞」。維基百科原本提供了理想的環境,讓青少年可以從中質問資訊來源,了解資訊是如何產生出來的,結果這個機會就這麼浪費掉了。
從維基百科的本質和承諾上來看,這都是一項不斷在進展中的工作,用戶會不斷地帶來新知識,提出新議題,可謂與日俱增。當然這個網站的內容有些的確是不正確,但維基的編輯社群也有一整套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也有些人惡作劇或為了個人私利,故意提供假資訊。維基百科一旦確認這些問題,都會保留觀察紀錄,對於影響重大的假資訊事件甚至也列表呈覽,讓後來者得以鑑察。
數位科技提供匯集和整理內容的替代方法,對於原本的權威機構和專家很具顛覆效果。匯集眾人之力而成的內容,如維基百科模式,是不見得更好、更正確,或者關照層面不見得會比專家審核的內容更全面,但它可以且往往更能在資訊取用上扮演更寶貴的角色,並對知識產生的過程提供了解和反思。維基百科創建辭條所使用的資訊來源如果不是大家認可,其價值也就無足論道。比方說,維基百科中的歷史內容許多也都來自歷史學家的書面資訊,但維基百科做得更好的是,它以免費、公開而且是大家都能理解的方式來匯整及呈現資訊,並且公開內容生產過程中的觀點交鋒和討論。儘管這個網站有其侷限和弱點,像維基百科這樣的計畫對於教育工作其實非常重要,因為它們讓大家都能清清楚楚地看到知識是如何產生,同時也強調出利用科技提供數位素養的寶貴機會。(本文摘自第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