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風險的指標——標準差
一般我們會使用標準差作為量化風險的指標,標準差愈大表示其報酬的波動程度較大(報酬大起大落),故認為其風險較高,反之,標準差愈小,表示報酬的波動程度較小(報酬穩定),其風險較低。
為了避免太多的數學算式,這邊就不解釋如何計算標準差(可以使用Google試算表或是Excel的STDEV(樣本標準差)公式,可以算出一組資料的標準差),直接舉一個實際的例子來說明,假設某檔股票5年下來的平均年化報酬率為10%,標準差為5%,由這個過去的資料,我們就可以用一個常態機率的分布圖(如下圖3),來評估這檔股票可能獲得的報酬與其機率,從中間平均值的左右各一個標準差以內,報酬即為5%~15%,報酬發生在這一塊的區間的機率為34.1%+34.1%=68.2%,同理類推,再往左右加減1個標準差,報酬發生在0%~5%或是15%~20%這一個區間的機率是13.6%,報酬是-5%~0%或是20%~25%的機率是2.1%,而報酬低於-5%或是超過25%的機率只有0.1%。
圖3:標準差推算可能獲得的報酬與其機率
根據標準差及常態機率分布圖,可以得知你可能獲得的報酬區間,以及其機率,如此一來,即可簡易的評估投資的風險。
舉個風險的實際應用,有些人會有這樣的疑惑,股票長期下來的報酬比債券來得高,為什麼我們還是要進行股債配置?為什麼不使用全股票的投資組合就好?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於這兩種投資組合的風險不同,全股票的投資組合,它的標準差一定較股債組合來得高,標準差高伴隨著就是波動程度大,而波動程度大,虧損的機率就會增加。反之,加入債券則可以讓標準差變小,也就是降低波動程度。
所以,債券加入資產中需要占幾成的比例,這件事情則是因人而異、也因年紀而異,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還是要根據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來做最適合的資產配置。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HC愛筆記 財經部落格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小檔案_HC
作者為清華大學資訊工程系、台灣大學數學系碩士畢,現職科技公司資深軟體工程師。逾十年的投資實戰經驗,曾出書《睡美人投資法則》。部落格文章多次受《Smart 自學網》《商周財富網》等邀請轉載。也曾接受《今周刊》、《鏡週刊》媒體採訪。2014 年創立 HC 愛筆記財經部落格,目前總瀏覽人次達 190 萬。自身投資哲學首在降低投資成本,輔以全球化的股債投資組合,是買進並持有的長期投資人,也期許每位散戶都能成為自己最佳的投資理財顧問。
延伸閱讀
▶資產配置》一條公式算股債比,降低投資風險
▶存退休金別忘了資產配置! 快速看懂各年齡層的安全做法
延伸學習
▶美股投資策略:股債雙息投資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