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是投資中最大的成本
如果要說投資中最大的盲點,那就是我們高估了自己的行為與能力。
我看見許多投資人,認為自己擁有不平凡的能力,採取增加風險的投資行為,偏離市場報酬的方向,卻不是增加財富,而是加快虧損的速度。從晨星(Morning Star)的研究報告中,正可以展現此點。
在以下的數據,是晨星針對美國市場截至2020年12月31日的資料,分別就不同的投資基金類別群組檢驗10年期的滾動回報,藉此了解投資人實際拿到的投資回報與資產實際的報酬差異。就是要看出那些「裝行」的投資人在哪?
圖1:不同基金組別群組的10年滾動報酬
資料來源:晨星(Morningstar)
整體來說,基金能夠帶來9.4%的回報,但是投資人卻只拿到7.72%,少了1.68%,相當於少了18%的報酬,差異是挺大的。
最差的組別表現:分別是Alternative以及Sector Equity,尤其是Alternative策略基金,應得4.08%的報酬,投資人實際上卻拿到的是虧損的0.25%。
不過,在這份數據中,最值得一看的並不是表現最差的部分,我們應該關注於是何種類別的基金差異最小。
相較於整體投資人的虧損,此類別的投資人僅有0.69%的差異。
Allocation基金的組成,是由股票與債券兩種主要資產類別所組合而成的目標到期基金,此種基金的好處在於,投資人只需要提供退休年分,基金公司便會基於退休年限調配適當的股債比例組合,讓投資組合跟隨著時間與大盤的走勢,而不需要自己手動調整。
這裡有一個關鍵所在,投資人不需要手動調整投資組合。
說明目標到期基金,投資人完全不會參與投資的過程,僅僅就是將錢投資進去,所有的調整行為,都是有個SOP自動轉換,換句話說,目標到期基金,並不會讓行為這項投資人最大的成本產生,進一步破壞投資中應得的報酬。
這便是為何Allocation的類別基金,能展現出投資人與報酬的最小差異,因為投資人沒有什麼機會可以操作(作怪)之外,他們明確知道這筆資金是為了將來的某個時期所運用,便能避開行為所帶來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