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3:高股息並非是一個有效的選股因子
根據Larry Swedroe《因子投資》書中的內容,沒有任何一個資產定價模型會將股息當作因子包含在內,如果股息在決定報酬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那麼目前的資產定價模型就無法發揮良好的效果。
換句話說,如果在目前所使用的因子基礎上,股息能帶來更強的報酬解釋能力,那麼我們就必須在模型中加入股息因子,但實際上,如果股票對已知因子,像是市場、規模、價值、動能、獲利、投資等因子有著相同的曝險部位,那麼無論股息是高是低,股票的預期報酬都相同。
但高股息的ETF通常會用股息率的高低,來當作成分股的篩選或加權指標,這會造成一個非常恐怖的後果,就是會把持股集中在少數市值的股票上,像是元大高股息(0056)之前的持股只占台股市值不到15%,有嚴重偏離大盤平均、落後市場報酬的風險。
我們看看存在最久的高股息ETF 0056就知道了,沒有比較高的預期報酬,市值涵蓋度又不夠,最後的報酬就是慘不忍睹,連平均的水準都不到,而且這回測還沒考慮股息稅的影響(回測如下圖)。
圖4:0050、0056回測比較
圖片來源:清流君
為什麼高股息和存股的長期績效,注定就跟垃圾一樣呢?
根據「貨幣觀測與信用評等」期刊的調查,台股從2003年1月到2019年2月,總共有1,976檔股票,這段期間台灣股市從新台幣10兆元成長到30兆元,但這20兆元的財富創造主要集中在少數股票上,像是台積電貢獻了5兆元,其他的15兆元是由其他「市值成長」的前63檔股票所貢獻,加台積電這64檔股票數量只占1976間公司的3%而已。
圖5:台灣上市、上櫃證券、股票績效統計
圖片來源:清流君
研究還發現,股市財富成長是極端不平均的,少數的個股能獲得非常可觀的財富,但絕大多數的股票都是賠錢的,其中有高達65%的股票落後大盤,即便能打敗大盤,但台股的財富創造主要集中在少數3%的股票上,大多數股票能帶來的財富並不多,如果你沒選到這前3%的公司,高股息存股的長期報酬肯定是落後大盤,輸給全市場指數投資。
所以說與其買什麼高股息,像是0056、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還是學什麼老師傻傻存個股,不如用「指數化投資」、買下全市場,讓市值涵蓋度擴充到最大,同時也包含真正能賺取財富的前3%股票,不會錯過報酬、也不怕選到爛公司,而且還更具有分散風險的效益。
原因4:高股息投資組合不具成長性
根據《打破選股迷思的獲利心法》:預期長期每股盈餘成長率=(1-股利發放率)×(股東權益報酬率)。
當公司提高支付給股東的股利,能用於業務再投資的盈餘就會減少,長期下來轉化成每股盈餘的成長率就會不斷降低。
高股息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大多是那些基本面成長率很低,將來的預期成長率很差的股票,主要是因為這些公司的股利發放率太高了,不然就是投資報酬率很低。
這不難理解,一間公司如果發出過高的股息,從會計面來說,會降低公司權益的帳面價值;從經濟面來看,公司不僅無法再投資,還會拉低資產水位,降低未來成長動能。當公司提高配息時,能用來再投資擴大事業版圖的資金就減少了,長期下來,每股盈餘的成長率就會降低。
如果公司的獲利沒跟上,不管是會計還是經濟面,必然無法長期維持下去。一意孤行只選高股息的股票,就很有可能讓自己錯過許多高成長潛力的公司。
你可能會想說,我投資只需要穩健就好、不求什麼成長,高股息的公司很符合我的標準,不過你沒想到的是,存單一公司的風險其實遠超乎你的想像。這種穩健只是一種表面的假象,市場總是充滿變數,沒有所謂不可能會倒的公司,在金融市場中,真正的穩健只有盡可能分散風險(Diversification),這也是投資中唯一的免費午餐。這也點出了第5點。
原因5:高股息有更大的投資風險
很多人會認為即便遇到市場大幅下跌,高股息還可以穩穩領取股息,當作一種防禦性投資。大錯特錯!
圖6:0056過去6次大跌當中有3次跌幅大於0050
圖片來源:MoneyDJ
像是台股過去從2007年以來6次比較大的下跌中,0056就有3次跌幅比0050更大,高股息並沒有明顯比較小的下跌風險(如上圖)。
圖7:全球高股息股票沒有比較抗跌
圖片來源:清流君
不只台股,全球股市也是一樣。從1997年~2016年總共20年,如果從中挑出股票表現最差的季度,也就是全球股市大跌的期間,看看高股息股票的表現如何?結果也是沒有比較抗跌(如上圖7)。
除此之外,高股息的股票還比其他股票具有更高的「利率敏感性」,也就是更容易受到期限風險的影響,和債券的相關性更高。當利率上升時,以股息為導向的股票往往會經歷更大的股價下跌。
如果用犧牲報酬作為交換來降低風險,那還說得過去,但是經過高股息標準篩選後的投資組合,除了會偏離原本市值加權的配置,還更容易偏重在特定幾種產業上,多承擔個別產業的風險,卻沒有更高的預期報酬作為補償,真可謂得不償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