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台灣疫情急轉直下,政府不得不宣布「暫停到校上課」,避免學生群聚而大規模感染。不過,相對學生聽聞停課可能歡呼雀躍,不少老師卻開始擔心,自己從未觸碰數位學習,該用什麼軟體教學?怎麼確保學生專心上課?
2021年5月升級3級警戒,台灣註冊人數最多的非營利線上學習平台均一教育平台(以下簡稱「均一」),在48小時內彙整國小至高中各年級、各科教材,舉辦線上教學研習,希望能幫助老師和學生接軌。使用平台的人數,單日高峰達50萬人次,約是全台國小至高中學生數的2成,其貢獻也使之在2022年獲得國內產業創新最高榮譽的「總統創新獎」。
均一原本由方新舟創辦、誠致教育基金會管理,主要服務對象是偏鄉的國中小學生,希望他們能不被經濟、地理位置、文化或教學資源等條件限制發展,在網路上得到更好的教育。
呂冠緯從台大醫學院畢業後,受世界最大數位學習平台可汗學院(Khan Academy)啟發,在網路試錄幾支教學短片,沒想到「竟然真的有人會看」,他也因此對翻轉教育產生興趣,並在2012年加入均一,從專案老師做起,2018年升任董事長。
不販賣同情,用願景與目標說服人
相較於老師職務,董事長最大的挑戰是募資,「我不太想販賣孩子的可憐。」呂冠緯表示,一直談偏鄉的困難、孩子多努力,短時間內,投資人或員工可能會埋單,但長期下來,也會逐漸感覺厭煩。
因此他認為,一個量化且讓所有人感覺有連結的願景,才是能持續吸引別人支持的關鍵。他以「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這項管理工具來解釋,它能條列出人才、產品等投入(input),觀察資源是否順利有產出(output,一般是營收);但NPO(非營利組織)的運作方式是顛倒過來,input是錢,output才是產品(數位內容)、人才(師資)。由於NPO通常需要向外籌措資金,如果目標沒想透徹,公司就容易走偏,最後得不到投資而倒閉。
比如均一提供線上課程,願景是「讓每個孩子成為終身學習者」。中小學階段的終身學習者,定義可能是有無達到基本學力。為了能達到基本學力,就得讓學生在平台上複習、跟上課程進度,所以目標是「使用學習平台的次數」、「每次使用多長時數」等。假使組織選擇不擇手段地想完成這些指標,內容可能就會以娛樂性為主,因為吸引力強且容易沉迷,但卻未必能達到教學目的。
為了驗證均一的目標是否偏離,呂冠緯請台大經濟系教授、科技部人文司司長林明仁研究,結果顯示,使用該平台、原本成績在後段班的學生,成績進步最多——由於目標和成果的因果關係強烈,在激勵員工或說服投資人時,變得相對容易。
圖片來源:經理人 成果明確,吸引重視教育客群捐款
舉例來說,台積電是均一的贊助人之一,不只台積電公司本身有投資,也開放內部員工捐款。可能是因為長期強調成果要有研究、數字證明的公司文化,對均一的數字化成果埋單,定期定額的人數逐年成長,目前達800多人。
這也讓呂冠緯發現,均一的主要客群是「重視教育的高知識份子」,他們重視投資有沒有結果,評斷標準也不容許有半點模糊。比如說,一個班級成績變好,究竟是均一的影響,還是老師的改變?如果無法提出證據,就會引人質疑,這也是為什麼呂冠緯最終選擇說服投資人的指標是「多少老師深度使用」,而非「多少老師使用」。
深度使用的定義是「每學期有超過1/4的課程,帶著50%以上的學生使用均一學習10分鐘以上」,這樣的老師大概只有2,000位。然而,相較於10萬名老師的註冊人數,數字雖然漂亮,但把這2,000人和10萬人帶出來的學生相比,學生成績差距愈大,就代表均一愈有貢獻,利害關係人也愈有成就感。
沒有誘人薪資,更考驗團隊領導力
清楚的願景也利於激勵員工——被譽為美國領導力大師的約翰.麥斯威爾(John Maxwell),其實當了25年牧師,最初的幾本書常見企業家為其寫序:為什麼我相信牧師談領導?因為牧師沒有錢也沒有權力,卻能驅動、協調教友,靠的就是領導力——NPO的處境也是如此,沒有足夠資源,就需要更關注員工,並滿足對方期待。
「我們常用5成薪水,挖角最熱門的人才。」呂冠緯苦笑著解釋,不是說這樣很厲害,而是組織條件不允許。為了讓人才願意「屈就」,均一能提供的是「合理的外在(薪資)、最大化的內在(自我實現感)」。所謂最大化的內在,就不得不又回到願景:如果面試者對教育感興趣,均一又能證明其努力引發了改變,就可能留下人才。
不過,較重視內在的人,大約只占總人才的5%,怎麼吸引他們?
呂冠緯引用《恆久卓越的修煉》的一句話:「找到對的人上船。」第1位員工很重要,因為他有磁吸效應(群體從眾的現象),舉例來說,他面試的第1位員工是台大電機系的學長,因為在同一教會,又吸引到曾在友達和宏達電擔任PM的教友;之後,學長的同學看見學長工作開心、NPO的條件好像也不會活不下去,就毛遂自薦——「工作有意義」,又能和「聰明的同事共事」,雪球因此愈滾愈大。
歸根究柢,NPO的核心就是「意義」,員工因為意義加入、投資人因為意義贊助。但意義很模糊,一不小心做出來的事情跟別人想像的不一樣,對方也會離你而去。這也是營利企業可以向NPO學習之處,未來工作者愈來愈重視意義,金錢不一定是首要考量,懂得想像、定義和量化意義,才可能搶到人才。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原文:沒有高薪吸引人才,更不想販賣同情募款!均一如何從零開始走向全台最大教學平台?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業務主管的感慨:業績達不到,部屬卻無關緊要!為什麼團隊會缺少「拚勁」?
▶南台灣最賺錢的連鎖咖啡!店數不到路易莎的一半,多那之如何拼出年營收12億元?
▶群眾募資消費糾紛不斷,Pinkoi為何還要做?背後暗藏下個10年的野心
小檔案_經理人
經理人最實用的管理知識交流和學習平台!提供主管和上班族專業工作心法及職涯提點,陪伴領導者管理組織、提升績效。
為全國行銷企管月刊銷售 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