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體制內的人對自由工作者最常見的誤解,除了前面講的之外,還有「在家工作一定很爽」。
雖然我相信經過2021年5月的3級警戒之後,一定讓很多人對於在家工作的幻想完全破滅,尤其是家庭成員不只一個人時,相互干擾的情況下,根本難以專注,不過,我還是想分享一下關於「在家工作」的迷思和現實。
迷思1》可以睡到自然醒
理論上,在家工作確實可以睡到自然醒,認識的同行中,有些人每天都睡到快中午才起床,下午2、3點才開始做事。但這和每個人的體質、工作性質有關。我試過很多睡眠時間與工作時間的組合,後來還是覺得固定時間睡覺、起床,工作最有效率。
剛開始自由工作時,新官上任三把火,熱情滿滿。當時每天7點半起床,8點開始工作,做到當天安排的所有工作量都完成為止。但隨著時間過去,我開始變得渙散,沉迷於YouTube影片(沒辦法,懸案、奇人軼事實在太好看了),往往等到11點才動工,沒多久就到了午餐時間,基於健康考量,我堅持自己煮,時間就在備料、煮飯、吃飯、收拾之間流逝,於是又要等到下午3點,才能重回心流狀態。可是沒過多久,又要準備晚餐了。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陣子,真心覺得實在太沒效率,也不喜歡把工作拖到晚上。不僅是因為晚上是難得可以和老公聊天的時光,也因為我的最佳狀態是上午11點到下午4點,頂多硬撐一下,極限是晚上6點,再晚就會無法完全專注。
後來我還是規定自己早上9點半前一定要起床,再怎麼拖,10點一定要開始工作,否則會一直不想做事,尤其婚後責任變多了,分配給自己的時間也變少了,必須限制自由,才能盡快完成任務。
迷思2》在家工作心情很輕鬆
當了自由工作者後,不必通勤真的不再感到煩躁,也可以一邊工作一邊吃早餐,不過畢竟工作和私生活的活動空間大幅重疊,有時在家會無法完全放鬆,即便有把辦公區域縮限在特定範圍,可是獨自在家工作久了,也會對眼前一成不變的風景感到厭煩。
而且在家工作,忙著忙著天就黑了,常常沒有和外界接觸,假設獨居的話,很可能一整天也沒有說話的對象,所以必須刻意外出,替自己製造活動身體、和人群連結的機會,才不至於讓身心出現狀況。
這個煩惱感覺很「凡爾賽」(編按:指表面上在訴苦,實則在炫耀),而我曾經以為不出門沒有關係,可是人類遠比我想像中還需要群聚,仍必須藉由不同環境來轉換心情,尤其是3級警戒時,連續20天沒有出門,整天除了老公以外,沒有和任何人接觸,後來為了拿慢性處方箋才被迫外出,當下發現平時很擅於獨處的自己,原來也需要和人群接觸,原來我那麼多天沒出門也會感到鬱悶。這才懂得珍惜可以自由出門的日子,每一次出去散步、買菜、運動,都是格外珍貴的微小幸福時光。
迷思3》在家工作不用通勤,可運用的時間多很多
理論上這個迷思不能說完全錯誤,可是人性怠惰,往往會造成「時間莫名其妙流失,該做的事情還是沒有做完」的狀況。畢竟家中誘惑實在太多,和工作相比,柔軟的床、舒適的沙發都顯得更具吸引力。
沒有人在旁監視的壓力、不用擔心老闆和同事從背後走過,看見你電腦螢幕正在瀏覽網拍、YouTube,在家連裝忙都不必,自然而然就會產生「等一下再做」、「看完這個就去工作」的想法,以至於最後的下場就是加班。
儘管在家工作不必浪費時間通勤,也沒有無意義的會議和接不完的電話,可是真的突然多出這麼多時間,不見得會好好珍惜,總要花一段時日才學得會如何妥善運用時間。
延伸閱讀
▶當居家辦公成趨勢,你的工作時間固定嗎?公司CEO建議:打造上下班儀式,避免過度工作
▶同時有數個工作要完成,該如何分配時間?斜槓創業者建議:為各項目分配時段,並盡量按表操課
書籍簡介_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不上班,每天工作3小時的自由生活
作者:邱鈺玲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3/11/21
作者簡介_邱鈺玲
輔大織品系服裝設計組畢業。出社會時完全找不到設計助理的工作,只好「不務正業」轉換跑道,改以筆耕為生。曾任數位編輯、行銷企畫。
現為自由文字工作者、LaVie、EZ Talk、大誌The Big Issue等媒體之特約編輯,護眼科技領導品牌BenQ為長期客戶之一。擁有個人品牌「內容配研所」。
10年內換了5份工作,並曾於2015年嘗試挑戰自由工作,但因缺乏經驗未能挑戰成功。2019年求職不順,因而賭氣發起半年「不找工作只接案」的人生實驗,藉此測試自己的極限和能耐。
雖然過程可說是起起伏伏、跌跌撞撞,但沒想到轉眼已過近5年,跟最久的老闆竟是自己,至今連本人都很吃驚。
不上班初期為了打發時間,每月都在個人部落格「Murmuring主婦的碎念日常」發表自由工作生活中途觀察,描寫接案過程中的酸甜苦辣、慘痛教訓與深刻體悟。透過寫實記錄、量化生活,思考工作的意義,探索個人發展的無限可能。
期待藉由個人的經驗分享,幫助大家在自由奔放的時代,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型態。
內容配研所
Murmuring主婦的碎念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