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打算廢除教育部,引發外界熱議,有人批評此舉將擴大教育不平等,迫使中產階級家庭更難觸及高等教育。實際上,除了教育問題,美國近期還存在就業問題,而且就連精英商學院的畢業生也無法倖免。
許多人相信,進入「QS世界大學排名」前幾名的大學,就能輕鬆拿到大企業的入場券,邁入職場後肯定是順風順水。不過最近就連哈佛商學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也感嘆,去年春天畢業的MBA(企業管理碩士),有23%的人在畢業3個月後還找不到工作。
根據校方說法,這個數字比前一年的20%還高,2022年則為10%,研判應該是白領勞動力市場不斷降溫所致。
「現在,就連我們也無法在就業困境中倖免。」負責哈佛商學院職業發展和校友關係的費茲派翠克(Kristen Fitzpatrick)說,「念哈佛並不會成為絕對優勢,你必須具備相應的工作技能。」
出身名校就業也碰壁,外籍生面臨阻礙更多
當然,哈佛不是唯一一間遇到這個問題的學校。
去年,賓夕法尼亞大學沃頓商學院(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s Wharton School)、史丹佛商學研究生院(Stanford's Graduate School of Business)和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New York University's Stern School of Business)等十幾所頂尖MBA學院的學生就業情況,也都比前幾年還糟糕。
雖然畢業於這些學校的高材生多半可以找到高薪工作,但找到的「時間」特別重要,尤其是畢業後3個月的統計數據——這可以看出高薪領域對人才的需求,而且學校通常會利用這些就業數據來吸引學生報考入學。
今年30歲、來自印度的迪猶拉(Ronil Diyora)2024年春天從維吉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Virginia)排名第1的達頓商學院(Darden School of Business)畢業,他原本從事製造業,希望能轉行到科技業。迪猶拉說,到目前為止,他已經申請了超過1,000個職缺,在舊金山參加各種社交活動,但新工作始終沒有著落,讓他開始懷疑自己對跳槽的想法是不是太天真了。
被問及自己的研究生學位是否值得?迪猶拉淡淡答道:「2年後再問我這個問題吧。」
根據校方數據,在大多數情況下,需要雇主提供簽證的外籍畢業生就業率,通常會比美國學生還低;也就是說,在面試時,迪猶拉本身就比其他人多面臨一道關卡。
就業問題雖還不大,已引發校方擔憂與重視
《華爾街日報》針對學校數據的分析顯示,與2022年相比,在多數排名靠前的商學院中,畢業幾個月後仍在求職的畢業生比率增加了1倍之多,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University of Chicago's Booth School)和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Northwestern University's Kellogg School)等學校,這個比率甚至增加超過2倍。
芝加哥大學和西北大學的負責人都表示,校方在學生畢業幾個月後,仍在協助他們找工作,並且強調「沒有人會被落下。」凱洛格商學院職業發展中心助理院長柯克派翠克(Liza Kirkpatrick)說,雖然有13%的學生在畢業3個月後還沒找到工作,但5個月後該比率會降至8%左右。
在眾多名校紛紛感到棘手之際,只有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2024年畢業生的就業率高過2023年。該學校數據顯示,開始就業的MBA畢業生基本起薪中位數約為17萬5,000美元,薪水多半都很不錯。
哥倫比亞大學和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校方人員表示,近2年在接近畢業時和畢業後,企業招募的畢業生人數都減少了。
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MIT's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的職業發展負責人布列南(Susan Brennan)認為,在這種環境下,學生不只需要和職業發展中心和公司招聘人員接觸,也要與教授和校友交流。
企業減少MBA人才需求,恐已成為新風氣
最近不少大企業都減少了對MBA人才的招募。芝加哥大學商學院就透露,麥肯錫(McKinsey)在該校招聘MBA人數,從前一年的71人驟減到33人;Google和亞馬遜(Amazon)也表示,他們會繼續招聘MBA,但人數會隨需求進行調整;微軟(Microsoft)則表示,公司的確略減MBA人才招聘。
維吉尼亞大學商學院職業中心的資深主管奇納(Jenny Zenner)發現,科技業對MBA的招募開始減少,企業也縮減了實習機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企業徵才的方式;哈佛商學院的費茲派翠克則表示,這種極端挑剔的環境不會是暫時性的,漸漸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氣:「我不認為這種局面會迎來改變。」
為了有效幫助學生,哈佛大學甚至開發新的AI工具,可以將求職者的履歷和其偏好的職缺進行比較,並針對欠缺的技能推薦線上課程;商學院還開設了一門為期4天的求職補帖課程,主要培養學生交際能力、推銷自己等軟實力。
面對求職挫折,學生不禁開始懷疑自我能力
再轉向畢業生這邊。不少人眼看著存款一天天減少,也不執著於正職工作了,就算是約聘職,他們也甘之如飴。但有些人表示,即使成功被錄取,可能還是得應對公司突如其來的決策,常常讓他們措手不及,計畫也被打亂了。
安格亞諾(Yvette Anguiano)在凱洛格商學院讀書期間,透過暑期實習如願進入安永(EY-Parthenon)。2024年9月,她搬到西雅圖準備上班,結果卻被告知入職日需推遲到2025年6月,有如晴天霹靂,「我當時非常崩潰,我明明已經盡力做到最好了。」
安格亞諾已經花光了積蓄,學貸也即將到期。後來安永給了她3萬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110萬元)的津貼,但這遠遠低於她的起薪,她只好另外找工作來填補空窗期。針對此事,安永沒有回應。
斯里庫瑪(Nikhil Sreekumar)去年春天畢業於杜克大學富卡商學院(Duke University's Fuqua School of Business)。他比其他同學幸運一些,在投遞500多份履歷後,杜克大學一位校友將他推薦給亞馬遜擔任高級專案經理,並將在2月正式進入公司。
「(求職的那段時間)你會不斷質疑自己,我的資質夠好嗎?」斯里庫瑪回憶幾個月前的日子,「得到這份工作時,我真的如釋重負。」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名校光環褪色!哈佛MBA畢業生求職困難,23%的人離開校園3個月後還找不到工作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沒有非換工作不可,但遇到獵頭提供機會該去面試嗎?3方向釐清個人想法
▶面試守則》為什麼面試後總是杳無音訊?一個來自人資的建議:常見的4大誤區得留意
▶想在美國求職,怎麼做可以增加錄取機會?曾在矽谷工作的過來人分享6大求職策略

小檔案_風傳媒
「風傳媒集團」是一間從媒體、優質內容出發的網路科技公司。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風傳媒》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台灣、國際、兩岸、地方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用真實與進步的價值觀,持續耕耘原生新聞、深度報導及多元觀點,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帶來對生活的美好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