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檔案_李咸陽
專精:紫微斗數、陽宅風水、易經八卦、九星占卜、奇門遁甲
現職:藏雲會館館主、台北戲棚專任命理師、壹傳媒地產王專欄風水師
陽宅風水發展至今,面對的最大考驗,是建築形式的幡然改變。這其中還包含了城市聚落的交通形式所帶來的挑戰。古典風水重視住宅與周遭山水的關係,因此有「山環水抱必有氣」的說法。然而在高度發展的都市,人口稠密的結果,想要在城市內處處都談山環與水抱,顯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都市建築形式改變 部分風水術已不合時宜
檢視風水術的發展,以台北市為例,民國60年代後,台灣經濟高度發展,在不重視環保的氛圍下,都市空間高度壓縮,所謂《八宅明鏡》(編按:知名陽宅風水著作,按八卦將住宅依坐向分為8類,並搭配人的出生年,找出吉凶方位)的風水法之所以盛行,全然反映了當時都市發展不重視公共空間的結果。
風水術既然無法談論外局山水的影響,於是開始與住宅外部環境脫節,而講求住宅內部空間格局的配置,形成風水術的一種畸形發展;時至今日,這樣的風水邏輯仍然深植人心,導致了社會對風水的迷信批判。
我們從《八宅明鏡》古籍中看到的圖繪,對於吉凶的方位區隔是以一個莊園的規格來看待,但現今的運用,卻是斟酌在一屋之內,因此發生了屋內幾步之遙居然吉凶壁壘分明的怪現象;看來《八宅明鏡》未必全然沒有價值,但後人的誤用與扭曲反而才是最該被批判的。
然而城市聚落從依山傍水走到過度開發,再隨著「綠色思維」走回對於自然環境的重視,今天城市的機能組成,當然也有了不同的光景;最具代表性的改變,就是公園及親水空間的大量出現。
而城鄉隨著經濟活動與外部風土條件,逐漸擴充規模形成至省城、都邑的水準,並非現今才有;風水術對於這樣的變化也並非是毫無察覺,同樣也有了進化,《易經》體系加入風水術之中,就是這部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