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儘管花了很多時間學理財,卻經常不得要領,可能買了一堆保險,卻發現利息跟銀行定存差不多,保障也不足夠;也可能是在屆齡退休時,才發現退休金根本沒準備好。
知名理財網站「怪老子理財」版主、暢銷書作家蕭世斌,40歲才學理財,50歲就輕鬆退休。學理工出身的他,在理財過程中的每個決策,一定要經過數字驗證才會執行。他在新書《怪老子教你──這樣算解答一生財務問題》,分享了他的理財方法,範圍涵蓋存錢、投資、保險、貸款、準備退休金,同時搭配Excel試算教學,帶讀者打好理財基礎。以下為本書精彩摘要:
在低利時代,愈來愈多人想要靠「投資」戰勝通膨、變成有錢人,但是股票、基金都買了,為什麼財富還是沒有明顯地增長?為什麼別人能賺錢,自己卻賠錢?退休後進入教學生涯以來,我接觸過許多投資人,我發現,很多人連「投資」真正的意義都沒有弄清楚,很容易盲目投資,做了錯誤的決策。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把投資及理財相關觀念好好搞懂。
「投資」其實就是「用現在的錢,去買未來的錢」,例如大賣場販賣一袋100元的葡萄,消費者拿出100元,就能買到價值100元的一袋葡萄。購買的本質就是價值的交換,只不過是用金錢換取等值的物品。消費者願意用100元交換這一袋葡萄,就是認為這一袋葡萄價值100元。
錢放定存就像借錢給銀行
到期取回本金+利息
把場景換成銀行,當我們帶著1萬元到銀行,辦理年利率1.5%的定期存款,也是拿1萬元出來,跟銀行買到(交換)一張定存單。這定存單就是銀行的借據,意義是一年以後銀行會還我們1萬150元。
看到我們願意拿出1萬元,向銀行買一年以後的1萬150元,這時有一位愣小子也說,他要賣出一年後的1萬150元,價格是1萬元,你想會有人買嗎?賣給你未來的錢,等同於向你借錢的意思,賣錢的就是借錢的人(債務人),買錢的人就是出借者(債權人)。所以,錢放定存,等於借錢給銀行;買這愣小子未來的錢,就是先把錢借給他。
這位愣小子的1萬150元賣得掉嗎?若是賣1萬元肯定沒人買囉,若是賣便宜一些,當然就賣得掉了。沒有賣不掉的東西,只有賣不出去的價格。要是只賣5,000元,也許我會考慮去買,因為當他還我1萬150元時,我的投資報酬率就有103%。
同樣是一年後的1萬150元,為何我願意用1萬元向銀行買,卻只願意用5,000元向愣小子買?兩者差別就是信用風險,我幾乎不用擔心銀行不還錢給我,但把錢借給那位愣小子,我就不敢保證他是不是真的會還錢。所以,未來的錢值多少,跟風險大小也有直接關係。
既然投資是買未來的錢(未來值),就要知道,未來的錢現在價值(現值)多少?以保額100萬元的6年期儲蓄險保單為例,現在該用多少錢買呢?可以透過「現值」(PV)和「未來值」(FV)的關係來找答案;簡單說,現值經過一段時間的複利投資,就會變成未來值,公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