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槓桿這名詞似乎很專業,但說白了就是用別人的錢賺錢,是貸款投資的代名詞而已!財務槓桿可以輕鬆地放大投資報酬率,但也會放大虧損,使用時不能不慎。
例如元大台灣50(0050)這檔ETF受到許多投資者喜愛,2021年11月12日的收盤價為139.7元,1年前(2020年11月12日)的收盤價為108.8元,期間收到配息3.4元。假設Peter於1年前投資1張0050,投入金額為10萬8,800元,1年後含息拿回14萬3,100元,1年報酬率為31.5%。
若Peter當時自有資金只有一半(5萬4,400元),另一半跟父親無息借貸,因只拿出一半資金,所以報酬率躍升1倍至63%。同樣道理,若拿出的資金只有1/4(2萬7,200元),報酬率更往上飆至126.1%,為原有報酬率的4倍。這就是所謂用錢賺錢誘人之處!
財務槓桿的公式跟物理槓桿的公式一樣,所以才稱之為財務槓桿。物理槓桿會放大施力,只要施力臂比抗力臂長,公式為「抗力=施力×(施力臂長度/抗力臂長度)」。當施力臂長度是抗力臂長度的2倍,抗力端所產生的力量會是施力端的2倍。將施力臂長度換成資產部位,抗力臂長度換成自有資金部位,施力換成資產報酬率,抗力換成槓桿後報酬率,就會變成財務槓桿公式:「槓桿後報酬率=資產報酬率×(資產部位/自有資金)」。
以上述0050的範例說明,因為資產的部位是自有資金的2倍,槓桿後的報酬率也會是原有資產報酬率的2倍(=108,800/54,400)。然而,實務上貸款須支付利息,考量利息之後的公式如下:
槓桿後報酬率
=①資產報酬率+②(貸款金額/自有資金)×③(資產報酬率-貸款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