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2025年的投資方向,我們認為當前是重新評估投資組合中各項資產類別定位的絕佳時機。股票、債券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在過去幾年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股債在投資組合中所扮演的角色也隨之改變。拆解這些資產至基本面,並考量總體環境,有助於以一個全新的框架,建立預備好迎向未來的投資組合。
債市投資》
天期愈短、殖利率愈高
債券報酬反而愈佳
雖然我們無法從過去的表現預測未來的結果,但2024年的債券表現顯示,其在現今投資組合中的角色不斷進化,不適合以過去眼光來看待。其中,以持有美國公債、投資等級債為主的彭博美國綜合債券指數(US Agg),其報酬率表現與利率具備高相關性,但去年的表現再度不如現金(現金報酬多相當於存款利率),落後4個百分點。相較之下,以收益為導向的固定收益資產,如非投資等級債、新興市場債等表現則優於現金,而股票亦取得了亮眼的報酬。
過去,一般多視公債為無風險資產,但就Agg表現來看,「無風險」這個形容有點失真(詳見圖1),因為美國、歐洲和新興市場主權債指數的表現均不如現金,長天期公債指數更落後近12%個百分點。從1981年至2021年的40年牛市期間,這類報酬表現與利率走勢高度相關債券資產,既是出色的報酬來源,也是可靠的避險工具。但如今利率波動加劇、雙向風險增加的環境下,這類債券的角色必須有根本性的轉變。
去年7萬種債券的報酬率呈現明顯的情況:與期限呈負相關,與起始收益率呈正相關,也就是期限愈短、殖利率愈高的債券報酬愈佳。結論很簡單:當債券避險效益不彰,且多數債券還款計畫歷來都非常可靠之下,現在的固定收益投資應優先考慮收益而不是利率風險。
這轉變對今年的投資方向意味著什麼?
高利率、高波動性的公債市場似乎正成為新常態。長天期美國公債在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恐慌下走強。然而,由於通膨持續,這些公債並無法可靠地抵禦股票拋售帶來的衝擊,殖利率也可能突然飆升。
再者,聯準會(Fed)的政策利率可能會維持在高檔更長一段時間,同時持續的大規模財政赤字,即使考量關稅收入與削減支出,仍可能迫使投資人要求更高的風險溢價以持有長天期公債。因此,我們對於長天期美國公債維持減碼看法,並偏好短天期債券帶來的收益機會。
股市投資》
科技與數據導向企業
更能提供穩定現金流
談到股票,現金流仍然是投資者關注的重點。我們認為,主要位於美國並擁有技術優勢的公司仍然具有非常明朗的前景,在名目GDP成長率為4.5%至5%的環境下,企業收益利潤普遍增長10%至15%。這表明,即使本益比出現一定程度的收縮,股市仍有望在未來1年實現報酬機會。
我們仍然偏好那些能產生穩定現金流的產業——通常是科技和數據導向的企業。儘管這些公司在過去10年來經常被貼上股價「昂貴」的標籤,它們的企業價值始終跑贏其高昂的估值,但是高預期本益比,只有在獲利無法成長的情況下才會成為問題——而這些公司也已證明即使全球疫情造成如此大規模的混亂,它們仍具有持續實現獲利成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