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Donald Trump)就任後,全球資產價格波動劇烈,起先,反覆的關稅與貿易政策,讓市場大肆囤貨,導致因進口狂增而拖累GDP;接著,人們開始擔心貿易摩擦,引發的停滯性通膨(簡稱滯脹),資產價格在面臨估值調整時也大幅波動,使美國經濟的成長曲線一下子失速。
對於接下來的景氣走向,市場看法並不一致,有些人認為滯脹正逼近,也有人判斷通縮衰退恐怕已在門口徘徊,我的看法是,兩者很有可能都不會發生。如果市場反映單純來自川普政策反覆,又要在什麼條件下,才會產生新一波信心?
停滯性衰退代表高通膨同時伴隨經濟停頓;通縮型衰退則是在經濟持續萎縮的情況下出現物價走跌,對投資者而言,需先弄清楚,當前市場擔憂的是哪種衰退類型。經濟放緩跡象,可先看3大指標:GDP成長預期下修、就業增幅減緩及關稅戰通膨,這些變化是目前衰退交易的根本原因,而這些警訊是否真能證明經濟大幅轉壞,值得仔細分辨。
根據亞特蘭大聯準會的GDPNow預測,雖已被大幅下修至-1.8%,但這不代表美國經濟真的陷入嚴重衰退,這波GDP下滑,主要是進口攀升,在計算上帶來的技術性影響,以及因政府效率部(DOGE)引發的聯邦裁員風聲,而非整體私人經濟需求突然冷卻。1月時美國商品貿易逆差,大幅攀至1,533億美元,年增幅達25.6%,進口更是創下3,254億美元的歷史新高。這背後部分原因是企業為了搶在新一輪關稅上路前趕緊補庫存,瘋狂掃貨不僅包括工業品,也包含多種消費品。所以若純粹從數據看,進口增加通常意味著內需仍保持活力,而政府層面的裁員則較多是針對之前過度擴張做的調整,因而對民間產出影響有限。也因此,我認為這回GDP下修被過度解讀,實際經濟動能依舊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