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中國經濟失速會衝擊台灣與全球嗎?3重點看未來投資因應
撰文者:《Smart智富》社長峰哥 更新時間:2022-09-08
瀏覽數:3,255
中國經濟失速,會衝擊台灣經濟,甚至成為全球的新風險嗎?台灣經濟又有什麼軟肋,投資人需要特別提防?
金融市場最是負心人,為什麼?因為它非常喜新厭舊,這是指它對消息面的反應。譬如,年初的俄烏戰爭,現在大家很少在談了,雖然戰事還在繼續打。通膨問題,在美國7月通膨數字稍微下降後,大家先選擇遺忘,儘管增幅還是在近40年的高水準。
那麼,市場最近的煩心是什麼?中國的經濟成長失速,有沒有可能愈滾愈大,成為新的全球風險。最近確實有一些利空,譬如中國第2季GDP成長低於預期、全球在升息中國卻降息、中國零售市場晶片價格暴跌、中國限電等等,但這些利空,會成為台灣投資人的困擾,並且愈滾愈大嗎?
我們先來看這個重要資訊,雖然說兩岸關係緊張,但中國仍然是台灣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以出口總值來說,根據經濟部的統計,2021年台灣出口額第1大市場是中國(含香港),占整體出口比重高達42.3%,第2大出口市場為東南亞國協,占整體出口比重15.7%,美國只排第3大,占整體出口比重只有14.7%。而長期以來,外銷都是帶動台灣經濟成長的命脈,特別是新冠疫情之後,內需低迷,但前兩年的台灣經濟成長率在全球表現領先前茅,靠得就是外銷出口。
那最近出口表現如何?以7月出口總值來看,有點走軟,但還算不太差,7月年增率為14.2%,略低於前1個月的15.1%。不過出口值在經濟指標當中是落後指標,預判外銷趨勢,我們要看外銷訂單,而這個數字顯示,麻煩,確實開始出現了。
台灣7月外銷訂單出現年減1.9%,且經濟部統計處預估,8月可能也會繼續衰退,這邊我們先說明一下,外銷訂單是企業接到訂單的統計,它跟出口總值不會完全一樣,譬如有些單子在台灣接,但不一定從台灣出口。不過,大體來說,兩者的趨勢是一致的,可以作為領先指標來觀察,訂單趨勢通常會領先出口值1個月~3個月,也就是說,接下來的幾個月,我們很有可能會看到出口走弱。
我們進一步分析外銷訂單,可以發現,美國與中國大陸(含香港)是台灣外銷訂單的兩大出口市場,接單第1大來源是美國,但它的出口額卻只占第3,可見不少貨品是從台灣先出口半成品或零組件到中國大陸,從當地再出口往美國,畢竟台灣的電子企業集團,很多是兩岸都有工廠。
回到7月外銷訂單,儘管美國需求保持強勁,較去年同期成長6.8%,但銷往中國大陸的訂單卻大幅滑落了22.6%,而銷往中國最主要產品,就是電子與資通訊相關,特別是半導體。我們來看下面這張表,這是今年1月~7月的統計,台灣銷往中國大陸的貨品,排名第1是「其他積體電路」,主要是邏輯晶片,這部分就是像台積電、聯發科生產的就是這一類,第2則是記憶體,第1、2名相加,合計占比高達43.4%,也就是說,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是中國大陸,而銷往當地的出口額中,又有超過4成的產品,是半導體相關。
所以之前中國傳出晶片大砍價的傳聞,根據央視財經報導,一款意法半導體晶片,2022年一顆晶片的市場報價從最高峰人民幣3,500元下殺到人民幣600元左右,跌價幅度超過8成。這當中的原因之一,如果是業內人應該知道這個祕密,前2年晶片大缺貨,一些特別短缺的晶片價格狂飆,甚至出現售價超過訂價的誇張現象,這當然是有人囤晶片炒作所造成,甚至有些小公司本來在賣資訊設備,後來發現把當中的晶片單獨拿來賣,更賺。就像化纖廠、電纜廠,有時候發現拿低價進貨的原料出來賣,反而利潤更高,大家此時就寧願不生產,而去賣原料。只是萬萬沒想到,晶片也可以這樣炒。
市場開始清庫存,中國市場晶片價格崩跌
今年開始,中國市場的晶片價格崩了。這是對台灣經濟與半導體業的警訊,但不代表晶片業要邁入長空,只能說,市場上開始認真減產與清庫存,特別是生產較過剩的成熟製程晶片,這類晶片,中國也能生產,因此產能過剩的壓力比較大。
譬如同時擁有IC設計、晶圓代工與封裝業務,中國十大半導體業者之一的華潤微電子就提出警告,從2022年第2季以來,市場正面臨需求減少、價格調整、庫存增加現象。
我們從中國的統計數據也可以看到這個警訊,在中國7月的工業產品統計中,半導體集成電路(就是晶片)產出數量比去年同期降低了6%,微型電子計算機,主要包括一般的電腦、筆電與手持裝置等,降低了5.6%。這兩項產品的跌幅,都比上個月更擴大。
所以我們可推測,中國當地的減產與去化庫存持續在進行當中,對照台灣銷往中國的訂單,5月、6月、7月,更呈現衰退幅度逐月擴大的現象,如果8月這個跌幅不收斂,甚至還更加擴大,那台灣真的要很小心,畢竟上市公司市值有近4成是半導體公司,6成~7成是整體資通訊相關,這些可是台灣的出口主力。
中國經濟失速對台灣的影響是肯定的,但對於全球經濟的風險有多大呢?最近有些意見認為可能引起大風暴,坦白說,到目前為止,這樣的說法言過其實,當然,風險一定有,畢竟所有的大災難,都源起於小風險的疊加,但至少,目前來看,雖然中國經濟仍處於調整修正期,並沒有到重大危機的程度。
為什麼全世界在升息而中國在降息?
我們可以來看中國的經濟結構與相關數據。2022年第2季的GDP僅比去年同期成長0.4%,低於市場預期的1%,並只高於2020年第1季新冠疫情爆發時的衰退,這個成長率放在1990年代至今,也是第2低的成長率,這主要當然是上海突然封城的影響,但今年真是多事之秋,接下來又有各種利空,包括地產爛尾樓與地方銀行體系債務問題,這確實也反應在中國的GDP中,我們從3大產業來看,第一產業是農業,這在工業社會占比都不大,第二產業是工業製造業、建築業、公共工程等,這在中國的GDP占比是第2大,第三產業則是服務業,也就是金融、不動產、通訊、運輸相關,這個產業是GDP占比第1大。從今年前2季的累計年增率,服務業的增幅最低,只有1.8%,反應出中國確實在金融與不動產上,出現較大麻煩,這也是為什麼,中國會採取降息寬鬆的政策來對應目前的經濟難題,因為中國目前的經濟狀況跟世界多數國家不同,中國目前的通膨不高,內需消費又低迷,部分地方銀行又有拆借資金的壓力,因此降息是顯而易見的對應做法,並沒有什麼危急性。
但這個領域,最怕演變成連鎖性的金融風暴與貨幣的貶值風暴,不過從各國的歷史經驗,如果一個擁有龐大外匯存底、大量出超,幣值沒有自由浮動,且金融業高度管制的國家,對於控制這類的危機,都是有充份的金融工具與資源可以運用,就以台灣來說,雖然也曾爆發過小型金融危機,但政府都有足夠資源能迅速處理,所以大家有時候會批評台灣的金融創新很慢,過於保守,但也正是這個原因,台灣的金融業,比起歐美先進國家都更要相對穩健。
中國的狀況也是類似,雖然金融、不動產等服務業的低迷,會拉低它的經濟成長率一段時間,所以後續看到中國GDP增速下滑,其實也不用太過意外。但中國的工業製造與淨出口實力仍然強大,加上它擁有全球最龐大的外匯存底,雖然上半年有下降,造成市場一片疑慮,但7月又小幅上升,來到3兆1,041億美元,所以認為中國金融會崩潰的說法,真的是煩惱太過頭了。
最後,總結今天的學習:
重點1》中國經濟成長減速,確實會對台灣經濟造成衝擊,帶來一段時間的去庫存調整,特別是半導體與資訊相關產業,後續可以追蹤外銷訂單的變化來看何時止跌回升。
重點2》中國地方金融困境、爛尾樓等,會拉低中國GDP的增長速度,並持續一段時間,但對全球經濟影響仍屬輕微。
重點3》美國經濟,特別是內需消費,到目前為止,仍然相對強健,這對穩定全球經濟發揮了重要功用,但還要持續觀察聯準會緊縮政策的後續影響。
影片連結》https://youtu.be/erHuw4f84pM
本文由「峰哥的投資思考筆記」提供
延伸閱讀
▶中美晶片大戰,台灣半導體業仍是護國矽盾嗎?3種情況秒懂投資因應對策
▶強勢美元恐造成新興國家倒債危機,比美國經濟衰退更可怕!3重點看懂因應之道
▶日圓還會再貶嗎?「貨幣寬鬆政策」真的帶動日本經濟嗎?3重點看懂安倍經濟學的成效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