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
股市恐慌開始蔓延,該如何處置手中股票?投資老手建議:不要讓股價遮蔽真實價值
撰文者:懸緝 更新時間:2022-10-07
瀏覽數:6,937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前幾天因為工作需求到台南科學園區一趟,後續簡稱為「南科」。到了南科,當自己坐在車上置身園區裡,看見眾多知名大型公司進駐其中,每經過一間,股票代號也一一在我腦海裡浮現,台積電(2330)、聯發科(2454)、群創(3481)…。
這些大型公司中,令我為之一亮的就是台積電。未到南科時,只知道台積電是規模很大的公司。置身其中時,按整個園區的比例,台積電至少占了一半的面積,除此之外,還有看到一大片正在施工的廠房。雖然媒體播放著台積電被抽單及產能減少的問題,但看到眼前的廠房,我思考著,台積電一定有龐大產能的需求,不然公司是不會持續蓋廠房的。被稱為護國神山,也是有一定的道理,沒有親自到科學園區看到現場的狀態,真的很難想像這家公司的規模。
圖1:台南科學園區一角
圖片來源:懸緝
利空消息與未實現損益
美國升息、台股資金遭外資大量賣超、俄烏戰爭、明年金融股有可能不會配息…。利空消息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從新聞上看到。2022年以來股市的修正,從1萬8,000多點到現在的1萬3,000多點,跌幅高達27%。只要是這2年才開始存股的投資者,大部份都會套在山頂上,帳面上的未實現損益也著實嚇人。
從社團上陸續有人開始尋問持有股票該如何處置,就知道恐慌情緒已在這波下跌過程漫延開來,許多投資者開始擔憂未來的景氣了。而我個人在帳面上未實現損益也來到了-20%。
短期與長期股價走勢的關係
圖2:短線和長線股價走勢
圖片來源: 懸緝
圖1是2022年1月至9月股市走勢圖,這段期間來看,股市下修的幅度又快又猛。圖2則是2001年至2022年20幾年的走勢圖,長期來看,股市卻是一路向上。
讀者一定會困惑,這2張圖有什麼關係?
圖1及圖2最大差別就是看待股市的格局觀有所不同,1個看得很短,另1種則看得長遠。短期來看,公司很容易受利空消息影響,導致價格下跌;長期來看,公司經營有道,而讓公司日益茁壯。因此,我們更可以推論出,長期以來股市雖然往上成長,但投資時間的長短,正影響投資者的心態。
大部分的人都會以股價來衡量公司的價值,只要公司股價大幅下跌,就覺得公司變差了。但有時公司的價值往往不只有數字這麼簡單,若投資者只用見樹不見林的觀點來投資,短期間的下修一定會讓你變成驚弓之鳥,只要一個風吹草動,就會讓你坐立難安。相對的,若用較長線的思維來思考你的投資標的,你現在的心情肯定會不一樣。
個人投資心態的轉變
5年前,我用投機的心態來投資股票,只要價格往下跌,我就整天心神不寧,並花很多時間想找出下跌的原因,但找到了又如何,我又不敢停損,因為我比較難接受損失這件事,這會證明我是錯的,結果最後都是等到腰斬後才認清事實停損。
巴菲特曾說:「不能承受股價下跌50%的人就不應該持有股票,因貪婪或受了驚嚇的時候,他們時常會以愚蠢的價格買進或賣出股票。」
經由閱讀改變財商後,改用長期投資思維投資股票,反而讓自己更輕鬆。帳面上未實現損益正20萬,或者負30萬,也不會影響我的生活。
為了讓風險更加分散,我則以ETF為主,一次買進好幾十家公司為自己創造獲益。因此,更會在好公司落難時,利用不定期不定額策略買入,雪中送炭一下。
圖3:逢低買進的範例
圖片來源:懸緝
結論》不要被短期股價波動迷惑,長期價值更為重要
看著台積電及其他半導體公司在南科裡偌大的廠房,裡面都進駐高知識份子在為公司賺錢,投資者只要買進公司的股票,在願意承擔股價下修的風險下,就有一堆人替你賺錢,那不是很好嗎?
台灣近幾年每年都發出新台幣2兆元左右的股息,若你能參與其中,你也是這2兆元的其中受益者。只要買入好公司的股票並長期持有,每年公司都會分配盈餘給你,若這輩子領不完,還可以留給小孩繼續領。
圖4:善用盤中零股交易支持好公司
圖片來源:懸緝
所以當你按下APP下單鍵時,投資者你看到的是什麼?
看到價格:股價的波動只會讓你坐立難安,失去判斷的能力。
看到價值:你會知道你投資的是什麼,更清楚你的穫利來源,理性的持續堅持下去。
希望這篇文章能在局勢不穩定的情況下,給存股的各位打劑強心針。
本文獲「方格子直送計劃」授權轉載,原文:當你按下買入鍵時,你看到的是「價格」還是「價值」?
延伸閱讀
▶台股跌跌不休,金管會祭「2新制」救市會有效嗎?從歷史找答案:大盤上漲機率多有7成以上
▶台股震盪走空,投資ETF該留意什麽?投資老手建議:留意這3重點
▶買基金,該選配息型好還是累積型?配息和配權是什麽?一文看懂基金背後的配息機制與邏輯
▶存股領息該留意什麽?擔心存股變「存骨」,這4重點務必先掌握
▶大變局年,6大投資重點一次看
我是一位廣告製片,之前沒有想過透過寫作來做什麼,當我發現很多有影響力的人,透過文字的力量改變了很多人的想法,發現寫作的魅力與影響力。 想藉由自己寫出的文章,讓讀者看了有所收獲,讓人變得更好。與此同時,透過寫作的練習內化自己的深度,也練習讓自己的觀點被更多人接受,也希望看了我的文章可以幫助到你或妳。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