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比起主動型基金,為何小股東更適合「指數投資」?三明治先生揭兩者優勢差異

撰文者: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 更新時間:2023-06-17 瀏覽數:4,300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指數投資獲取的是股市的平均報酬,既然是平均,代表其他有些人贏有些人輸,即使是投資機構也不例外。根據投資經典《漫步華爾街》的統計,有2/3的專業基金經理人,績效落後指數。

這也是為什麼我會推廣指數投資的原因,連專業人士花了大把時間,都不一定能夠做得好,一般散戶就更難了。相反的,買入指數ETF,你就能穩穩贏過大部分的基金,還不用被抽高額的佣金,難道不夠香嗎?


績效恐輸大盤,投資機構為何不做指數投資?

不過看到這裡,你可能浮現了一個疑問:「既然很多基金輸給大盤,為什麼他們不買大盤就好?」

扣除掉面子問題,因為投資機構不需要聘請專家來買指數投資,而且客戶需要指數投資大可以自己去買指數ETF,實際上基金買指數獲得平均報酬是不可能發生的。

不過除此之外,散戶的確有比機構更適合指數投資的優勢在,這是機構想學也學不來的。大家想想,為什麼機構會把短期波動定義為風險,我們從過往來看股市會長期向上,而每次的波動拉長來看都會再創新高,所以短期波動到底有什麼問題?

對你來說沒問題,對機構來說問題可大了。

無需顧慮投資人反應,小股東買賣決策更靈活

機構推出基金是為了收取佣金,資金量體愈大佣金就愈多,那要怎麼增加資金呢?俗話說「3根大紅K,散戶不請自來。」只要績效好,自然就會有資金湧入。

大家把錢丟入你的基金是為了賺錢,小幅的虧損可能可以忍受,但太大的波動就會影響投資人的信心,如果他們覺得你這檔基金不行,一樣會毫不留情撤資走人。

基金得要把大部分的錢都放進去投資,因此一旦有人撤資,就得賣出一些資產來還錢。對散戶來說賣資產就是點個手機就完成,但如果資產大到一定的程度,賣出股票就可能造成股價下跌,進一步使自己的虧損擴大。

如果賣出的量體大到會影響股價/績效,那難保不會有其他人因為最近震盪太大而跟著贖回基金,這就會產生一個漩渦,因此對基金來說,降低波動是很重要的工作。

對散戶來說就沒這問題,長期投資就是用時間來消除波動,如同前面說的,短期波動長期來看都只是小窟隆。除了你自己,沒有人會在後面抱怨你今年績效不好,也不會有人嚷嚷著要撤資,你可以完全依照意志決定買賣。

這是散戶獨有的優勢,我們可以完全不甩短期波動,把緊急預備金/保險做好,可以幾十年都不賣出資產,讓它在裡面複利滾動。

基金、小股東優勢各異,依需求擬定投資策略

當然基金的大資金也為他們帶來不少優勢,他們可以購買散戶不能買的商品、對股價也可能有正向影響、他們有時間聘請專業人士來擬定避險策略,這些都是散戶難以達成的。因此我們要意識到,機構與散戶本來就有不同特性,把自己放不適合的戰場上,發揮起來當然就綁手綁腳。

基金擅長的是「資金效率最大化」,而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讓「時間效率最大化」。
隨著你年紀大了、資產多了以後,你的時間會愈來愈珍貴,且不論主動選股是否有為你帶來更多報酬,花下去的時間是不是值得就值得深究一下。

本文獲「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授權轉載,原文:如果指數投資贏過大多數基金,為什麼基金不做指數投資?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指數化投資只能選0050嗎?00692、006203報酬率如何?1張圖表告訴你答案
當存股變飆股,該不該獲利了結?3個邏輯判斷出場時機,不怕失去長期現金流
一定要有一桶金才能開始投資嗎?因為這個原因,投資得愈早開始愈好

在被理財、教養及職場三重夾擊的30多歲年紀,靠閱讀充實生活及理財相關知識,秉持輸出才是吸收的初衷,每天下午6點更新我的想法,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有興趣,不妨追蹤這個粉專吧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