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買房、旅遊是不划算的投資嗎?當下的自己也值得好好照顧,1念頭溫柔平衡「需要」與「想要」

撰文者: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 更新時間:2023-09-22 瀏覽數:5,005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這是理財上常會被提起的2個詞,慾望總是無限,我們應該辨別出真正「需要」的是什麼,才不會陷入慾望的大坑裡。但這兩者的定義到底是什麼?

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

「需要」不一定是沒有就會活不下去才算,而口渴了「想要」喝水,這絕對是需要吧!就是因為界限很模糊,所以很多人一直搞不懂兩者的差別,但在個人理財上,這反而是最一開始就要釐清的。


要我說,「需要」與「想要」只是程度的差別而已,當你真心想要某個東西,那就是需要。

人生階段的轉變使「想要」變成「需要」

以我買房為例,我年輕時覺得買房是一件不划算的選擇,雖然心底還是覺得有自己的房子很不錯,但房價實在讓我買不下手。

其實買自住房對個人理財上還真沒什麼幫助,首先自住房不能賣,增值跟獲利完全沒有關係。再來房價對比租金真是買不如租。最後買了房子選擇就受限了,我工作從高雄到台中最後回來家鄉,如果買了房子,要換工作就十分麻煩。

有這麼多的缺點,結果我32歲時還是買了房子。

最大的轉變就是結婚生子,除了要有自己的空間外,也很擔心租房子畢竟不夠穩定,租個4年、5年,如果房東要把房子收回去,那找房子、通勤還事小,小孩子說不定要轉學,他原本的生活圈怎麼辦?想了想還是「需要」一間自己的房子。

其實我自始至終都是「想要」買房的,只是考量點不同,原本這個選項被我排除掉了,而後來有更多理由,買房也慢慢從「想要」變成「需要」。

「需要」是機會成本的選擇

說穿了就是機會成本的選擇,你「想要」很多沒錯,但你願不願意犧牲掉其他的「想要」,這個「想要」淘汰賽的贏家,就是「需要」。

贏家可能不只一個,你可以有很多「需要」,另一個問題就是,你能負擔多少的「需要」?

很多人忽略了一點,你不是先選出「需要」後才進行財務規畫,而是你要先知道你有多少能力,你才知道能負擔多少的「需要」。

評估個人能力,區分「想要」的順位

例如我的財務目標是退休後財富自由,我可以算出我使用定期定額投資指數的話,每個月要存下多少錢,最後可以達到多少被動收入。

例如我每月要存下2萬元(需要),而扣除生活花費(需要)後,每個月還有1萬元的餘裕可以利用,我就可以來想想,我「想要」用這1萬元來做什麼。

我當然也想環遊世界,但每月1萬元要存個好幾年才夠,退而求其次我想去日本,可能可以一年去一次,這個頻率我可以接受。

另一方面我也想換露營裝備,也想要換電腦、買PS5玩D4之類的,我把這些「想要」排序比較後,得出我每月1萬元能做的、最想做的事是什麼,那件事就變「需要」。

這無關這件事有沒有影響生存,也不管這件事的社會觀感怎樣,而關乎你願不願意為了這件事犧牲掉其他想要。

「需要」是比較出來的,你如果不知道自己有多少能力,就可能找到太多的需要,讓自己理財之路變得困難重重;也可能找到太少需要,只照顧了未來的投資需求,卻忽略了現在的你,也值得好好照顧。

本文獲「三明治先生的理財筆記」授權轉載,原文: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總把「要是有錢就好了」掛嘴邊?不想再這樣下去,3招強制開啟你的理財開關
資金少、不買飆股也不心慌!理財達人:我用最笨卻最寶貴的資產放大投資效果
「錢放在口袋不會咬人!」要用對的方式花錢!5個新思維助你重整理財步調

在被理財、教養及職場三重夾擊的30多歲年紀,靠閱讀充實生活及理財相關知識,秉持輸出才是吸收的初衷,每天下午6點更新我的想法,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有興趣,不妨追蹤這個粉專吧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