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逍遙

《花蓮365:春夏篇──每天在花蓮發現一件美好!》書摘

小社群串起大花蓮,發現在地人文之美

撰文者:王玉萍 更新時間:2016.03.08 瀏覽數:37,403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女主人芳婷是台北人,為了住在花蓮得找個工作,找工作很困難,聯想到:「不然就來試試,賣自己愛吃的巧克力?」

在台北巧克力專賣店認真習藝後,回花蓮市區開店1年,就相中了溝仔尾老社區的轉角老房子,經過費心整修,老街出現新的招牌,吸引新的人潮走進來。


男主人歷權是花蓮人,努力學習煮咖啡,其實真正的位置是2樓的攝影展演場,協助芳婷實現心願,也讓很多前來品嘗巧克力的人,有幸上2樓欣賞到很棒的攝影作品,現在也提供學生、素人藝術家、返鄉創作者申請辦展覽。choco choco 對面是花蓮第一間媽祖廟,夜晚廟宇燈籠對著巧克力店招牌,這裡變得明亮溫暖了些,兩個對望的忘年呢。

04.03 與土地連結的經驗──光復鄉:光復自然田

劉小雁是高雄人,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畢業便留在花蓮。2015年與農夫朋友在光復租地,成立「光復自然田」,小雁辦活動找朋友來田裡幫忙播種;沒經驗的人聚在一起,教學時間比實際工作長。不是農家出生的年輕人,有些工序太堅持太細膩,專業農夫搖頭,「真正的農夫若這樣做,早就餓死了。」小雁說她也明白,但相信生產食物是人與生俱來的能力,得自己體驗如何把學到的理論與工作慢慢兜起來,才會真正與土地連結。

04.04 穿PRADA的自在農夫──瑞穗鄉:彌勒果園

黃彥儒是花蓮人,週六上午陪伴媽媽在花蓮好事集擺攤。沒現身的日子,必是到台北等地參加市集商展等活動。

「小時候爸爸給我一個花園,那是我最早的種植經驗。」彥儒說。他是在台北工作10年以上的頂尖業務,眼看爸媽年紀大了,決定回家務農成為別人口中「穿PRADA的農夫」,一開始跟著爸媽參加各種市集擺攤,接著做宅配業務,從台北熟人圈開始。客人提出自己沒有種的就去跟別的農夫訂,把農產品宅配做成客訂精品般的業務,大獲好評。

幾年下來,與爸媽培養工作默契、與青農交流支援,彥儒不再只有小花園經驗。
「有一次PO文只收成3顆火龍果,居然也有人說要訂。」彥儒笑說,他直接回覆自己家也要吃。雖是小事,但這是以前做頂尖業務,沒辦法做到的自在。

國曆04.05 清明氣候清爽,植物萌芽成長

《本草求原》記載地瓜能「寬腸胃,通便祕,去宿瘀臟毒,舒筋絡。」新城鄉台九線上常見碳烤番薯攤,因為這裡是花蓮地瓜主要生產地。海岸砂質土不易種植作物,卻特別適合地瓜,最具花蓮特色的是紫心芋仔地瓜。無毒栽培的林聰明地瓜園,每年4月會開放二三分地,供預約採地瓜、焢窯體驗,順便傳遞地瓜生長故事。

04.06 清香草仔粿──鳳林吉安花蓮市:傳統市場

清明是24節氣裡,唯一也是節慶的日子。漢人傳統要掃墓,祭品裡會有草仔粿。客家人說:清明前後吃草仔粿,夏天不會生膿瘡。閩南人說:掃墓時分些草仔粿給別人,家族會興旺。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