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利率升到5%,為何失業率仍創新低?1指標暗示經濟衰退正蠢蠢欲動
撰文者:風傳媒 / 金牛幫幫忙 更新時間:2023-08-10
瀏覽數:6,639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2022年,高通膨席捲全球,不只美國、英國、歐盟通膨率創下幾十年來新高,連長期通貨緊縮的日本也一度出現4.3%的通膨率。為了對付通膨,各國央行祭出升息等應對措施,例如美國聯準會(Fed)將聯邦利率拉到5%~5.25%的區間,為近13年來新高。
根據經濟學理論,利率提升會增加企業的融資成本,進而抑制投資,造成經濟衰退;當經濟衰退,消費者消費意願降低,就會拉低物價漲幅,達到抑制通膨的效果。此外,經濟衰退的同時,也會造成企業裁員,進而提升失業率,同時降低薪水上漲的壓力,對抑制通膨也有幫助。
因此,在過去1年中,「失業率」是全球經濟學家密切關注的指標,若失業率上升,就代表經濟衰退,薪水漲幅降低,通膨將會減緩,表示升息奏效。
弔詭的是,美國失業率不但沒有提升,還不斷下滑,2023年1月、4月以3.4%的數字創下53年來新低,因此市場上有人認為,這次升息並未造成經濟衰退;然而,《華爾街日報》指出,雖然失業率下降,但勞工的工時也在下滑,而這也正是經濟衰退的訊號。
2022年~2023年美國失業率變化
圖片來源:Trading Economics
美國人每週工作時數降至34.3小時
相較於失業率,投資人比較少關心工作時數,但這也是重要的經濟成長衡量指標。經濟學者關注工作時數與經濟景氣之間的關係達數十年之久。
1980年代的資料顯示,製造業公司與員工工時的關係是一個衡量經濟狀況,非常週期性、一致性的領先指標——當工作時數降低,就意味著經濟衰退即將到來。到了今日,工作時數的變動仍舊影響著整體經濟活動,因此是衡量經濟成長的指標,工作時間愈長,經濟成長愈穩定。
原因在於,當企業發現消費者逐漸減少消費時,擔心景氣下降,因此調整員工的工作時數,作為因應經濟不景氣的方針之一。相較於裁員等較為激烈的措施,不少企業會先透過縮減工時等和緩的措施來因應市場狀況,畢竟裁員有資遣費等成本,經濟回溫後要招募員工也不容易,而調整工時會是彈性較高的做法。
《華爾街日報》指出,美國的民營企業、製造業、運輸業、建造業、零售業、醫療部門等工作時數皆呈現下降趨勢。新冠疫情前夕的2019年12月,美國人每週工作時數平均為39小時,雖然新冠疫情造成工作時數驟降至34.1小時,但經濟快速復甦,2021年1月的工作時數回升至35小時;然而近1年來,工作時數節節下滑,而2023年5月更下滑到34.3小時,創下3年來新低,也低於2019年的平均值34.4小時。
2020年~2023年美國每週平均工作時數變化
圖片來源:Trading Economics 勞動參與率下降,導致失業率創53年來新低
與此同時,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統計,2023年6月美國兼職希望轉正職的人數增加了45萬2,000人,是近3年來最大增幅;但2023年上半年美國雇主平均每月招聘27萬8,000名新員工,5月的資遣人數也比2019年的每月平均值低14%——公司減少工時的同時,卻也在招募新人,這是不常見的狀況,失業率也降到53年來新低,為什麼?
原因在於「勞動參與率」下滑。《富比世》指出,新冠疫情爆發前夕,美國勞動參與率是63.3%,而疫情爆發後2個月,勞動參與率降到60.1%,代表美國新增不願工作的800萬人口;儘管現在有些回升,但僅約62.5%。
然而,失業率的計算公式是「總失業人口(沒有工作但積極找工作的人)除以所有勞動人口」,不參與勞動市場的人並不算是失業人口,因此造成失業率下滑的狀況。
我們每天到公司上班、下班,每一次的打卡,都被經濟學家記錄、檢視著。工作時數變化能用來衡量經濟走勢,通常工時下降,代表公司即將進行裁員,也暗示經濟衰退即將到來。
雖然失業率因為勞動參與率下滑而沒有提升,但勞工平均工時卻下滑,代表有不少企業出現勞動力過剩的狀況,這對經濟來說並不是好消息;也有學者擔憂,工作時數減少,未來有可能爆發裁員潮。
本文獲「風傳媒」授權轉載,原文:利率升到5%,為何失業率還創新低?有一項指標,暗示經濟衰退正蠢蠢欲動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延伸閱讀
▶出生率下降,為何美國GDP還能成長?答案揭曉:勞動力3大來源是關鍵
▶安靜離職還不夠,近20%員工更想要「大聲離職」?想表達訴求,這樣做更有效
▶美國升息聲漸歇,為何存款配置攀升到高峰?億元富豪「這原因」寧保守投資
「風傳媒集團」是一間從媒體、優質內容出發的網路科技公司。秉持「忠於真實,看見未來」的理念,由一群來自各個領域,對社會進步發展有熱情的人所組成。期望藉由先進的網路技術、社群的凝聚及擴散,讓多元的意見被包容接納,並開啟更多理性思辨與對話的空間,進而為社會帶來正面的影響。
《風傳媒》以宏觀的視野,掌握台灣、國際、兩岸、地方的政經脈動及生活態度,用真實與進步的價值觀,持續耕耘原生新聞、深度報導及多元觀點,為全球華人提供最優質的內容,帶來對生活的美好實踐。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