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爛理財

交易創造財富 什麼都不做才會貧窮

撰文者:梅森.皮里、譯者:蘇鵬元 更新時間:2019-01-09 瀏覽數:8,323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撲通!」一隻輕靈的鳥兒劃過湖面,老人黃褐色的臉上漾起了笑容。他看見小銀魚的尾巴在鸕鶿的喉嚨裡跳動時閃閃發亮。很好,今天已經抓到6條了。

黑絲(Black Silk)是他最喜歡的鳥,當牠落在船尾時,老人親切地摸著牠的頭,將魚從牠的嘴裡取了出來。他解開鳥兒頸子上的鈴鐺,賞賜幾條小魚給牠,而鳥兒急切地吞了下去。老人那雙飽經風霜的眼睛盯著正低懸在空中的太陽。6條魚已經夠了,他滿意地吐了口氣,將魚跟其他東西綁在竿子上,回到岸邊。


時間接近黃昏時刻,市場已經開始收攤,但是他知道想要去的攤位還在營業。果然,攤販老闆很快地露出微笑,躬身歡迎他,眼睛則感興趣地看著老人肩膀上竿子掛著的6條魚。

客套話說完之後,交易的時間到了。老人拿出了今天的收穫,讓老闆檢查。老闆的眼睛緊盯著每一條魚,看魚眼睛是否明亮、魚皮是否乾淨等。最後,老闆指著攤子後頭的一袋米,老人臉上勉強擠出笑容,搖了搖頭。

老人指著旁邊更大的一袋米,老闆猶豫了一下,很快地又看了一次魚,然後微笑著點頭。生意成交,交易發生了。老人心滿意足地走出來,這是美好的一天,黑絲為他賺了可以吃2週的米。

老人離開時,攤販老闆搓搓手,他知道只有那個人會對這麼新鮮的魚有很高的評價。他的想法沒錯,餐廳老闆只花了一些時間翻弄、檢查這些魚,然後抽出一疊鈔票中的幾張。在交易之後,再次看到兩個人互相鞠躬致意,相視而笑。餐廳老闆想到那些魚稍晚會怎麼被製作成料理,如何擺盤、如何讓顧客感到滿意,以及能夠多賣多少餐點,就在心裡笑了起來。

每天都會有數億種方式呈現類似的場景,有些交易的規模很小,像是上述的魚和米,但有些交易可能是整家公司易手,牽涉到數十億美元。人類會交易,某部分是反映出人類存在的意義,我們會在生活中尋求增添價值。

18世紀,經濟學之父亞當.斯密(Adam Smith)曾描述過:「每個人都以一致、不變、不斷地努力,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我們尋求改善我們的命運、豐富我們的生活,而這就是我們會交易的原因。

有個常見的誤解是,任何交易都必定會有贏家和輸家。我們會說某個人「獲得一門很好的生意」,好像其他人的情況會因此變得很糟,但這是錯誤的想法。當我們放棄某個價值較低的東西而去交易某個價值較高的東西時,交易才會產生。交易的每一方都希望得到對方的東西,而不是自己已經擁有的。

我們對事物的評價不同,彼此有不同的性格與偏好、不同的品味與優先考慮的事。在人類多樣化的某種程度上,我們不想要相同的東西。即使是我們都想要的東西,例如食物,也有各式各樣的偏好考量,有些人喜歡肉、有些人喜歡魚,另外還有些人喜歡水果。

因為我們重視的事情完全不同,於是交易產生了。前文提到的例子中,漁夫比較想要一袋米,而不是魚;而攤販老闆比較想要魚,而不是米,因此透過交易,兩個人都可以從中獲益,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會交易的原因。相同的情況也發生在故事裡的其他角色上:餐廳老闆比較想要魚,而不是口袋裡的錢;而攤販老闆比較想要錢,而不是魚,比較他們當下所擁有的,交易給了更有價值的東西。那天晚上,用餐的顧客會付錢吃晚餐,因為比起為此付出的錢,他們更重視這頓飯;而餐廳老闆則很樂意端出食物,因為他更看重錢。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