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達人
股市波動加劇 如何分散投資風險?
撰文者:曾淑雲
更新時間:2022-05-01
瀏覽數:19,645
今年以來,受到美國聯準會(Fed)開始緊縮貨幣政策,以及戰爭引發能源與大宗商品價格飆漲的影響,美國股市自歷史高點向下修正,股市投資風險升高。在這個大環境下,藉由將資金分散配置於不同資產、產業、國家及區域,抑或是利用不同的因子投資法,是否能有效降低整體投資組合所承受的風險,以達到分散風險的效果呢?我們就藉由本文來進行一些探討。
根據晨星最新發布的「2022年多元化投資概覽報告」(2022 Diversification Landscape Report)的分析結果看來,不同國家及區域、產業、區域、市值大小及投資風格等因子,雖有分散效果,但過去3年這些類別之間的相關係數普遍較高。
首先,從國家及區域分散的角度來看,投資人在最近幾年將資金分散投資在國際股市,可能會出現拖累整體投資績效的現象。這是因為大部分國家的近期股市表現,其實是落後美國市場的,以晨星全球不含美國股票指數為例,該指數在過去4個年度,每一年的年度漲幅都輸給了晨星美國股票指數。2021年隨著全球經濟步上復甦道路,晨星全球不含美國股票指數在2021年反彈了8.9%,但漲幅依舊遠低於晨星美國股票指數的25.8%。
儘管表現上不如美股,但國際股市近幾年來的表現與美股之間,則是呈現高度的相關性。以晨星不含美國已開發國家股票指數為例,該指數與美股的相關係數高達0.93,即便是相對較低的國家,如晨星日本股票指數的相關係數也有0.72(詳見圖1)。因此,投資人若是在這幾年配置部分資金在國際股市當中,不僅降低風險的效果有限,同時間也拉低整體投資組合的績效,造成投資人只能獲得較差的風險調整後報酬。
那麼,如果是分散在不同因子類型的股票是不是能產生較好的結果?自1990年代以來,資產管理業者與經濟學家便積極研究個別因子對股價表現的影響,這些因子通常以低波動、高股息、價值、動能、品質為代表。理論上來說,個別因子應該都擁有自己專屬的表現特性。然而,近幾年不同因子與美股大盤的相關性,卻有著向上攀升的趨勢,因而降低了分散因子投資的價值。
過去3年,不同因子與美股大盤指數的相關係數普遍落在超過0.9的偏高水準(詳見圖2),代表股價表現基本上與大盤有趨於一致的現象,背後原因可能是因為有愈來愈多投資人都開始依循因子理論進行股票投資,反而使得不同因子的股票難以出現超額報酬的表現。但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通膨與利率持續向上攀升,原先表現優異的動能因子股票正遭到投資人拋售,隸屬不同因子的股票間的表現也開始分化,若此趨勢持續發展下去,或許分散因子投資反而會是可以考慮的選項。
縮短債券的平均存續期
抵禦利率上升的衝擊
當然,投資人也可以藉由傳統的股債配置模式來分散股市的風險,不過就我們分析,如果利率處於上升週期,股票與債券之間的正相關性往往會呈現上升趨勢,這是因為不論對於股票或債券來說,較高的利率便代表投資人必須以更高的折現率,來計算未來股利與債息收入的現值,進而壓低股票與債券的實際價值,尤其對於長天期債券來說,利率上升帶來的壓力將更為顯著。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