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保險理賠的過與不及
撰文者:廖一聰
更新時間:2022-08-01
瀏覽數:7,579
台灣疫情自4月轉趨嚴峻,據金管會公布,今年至7月初,防疫險承保件數達435萬多件、理賠件數破42萬件,保費收入近40億元、理賠金額近150億元,預期隨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理賠金額將持續擴大。產險業者因此申請動用重大事故特別準備金或申請增資,而保險公司則為避免付出高額理賠金,變更續保與理賠相關作業,捨棄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誠信形象。
保險的意義與功能在於集眾人之力,幫助少數需要的民眾。雖無法推測是否有人因保險,而降低防疫措施或心存僥倖甚至故意染疫,但排除極端少數特殊案例,假設每人僅能購買1張防疫保險,全台平均每10人有2人投保,每10張保單有1張申請理賠,平均每件理賠金額僅為3萬5,000多元,這樣就足以引發保險業百年難得一見的防疫險之亂?
如同金管會前幾年為防堵少數人購買多張保單,因小病小傷住院重複理賠,導致社會觀感不佳,對業者下達指導棋,限縮民眾僅能購買3張實支實付醫療保險。然而隨著健保支付條件改變,醫療技術不斷進步,許多訴求像傷口較小、復元較快的達文西機器手臂精準手術、動輒數十萬元的醫療費用,還有治療癌症常見的上百萬元標靶用藥、免疫療法等,碰上市售的實支實付醫療保險理賠上限,仍不夠填補。
保險雖是受主管機關管理的特許行業,但也理應回歸市場機制及經營專業,而非隨政治人物或民意調整風向,甚至箝制業者發展,導致民眾真實需求無法獲得滿足。就像15歲以下兒童購買身故理賠保險的問題,經歷多次修正,卻永遠是父子騎驢的問題,這讓當下有迫切需求的民眾情何以堪?
隨防疫政策日漸鬆綁,預期國外旅遊將漸次復甦,但各國防疫政策不同,保險公司擔心,若民眾在國外染疫,沉重的醫療花費將再次造成鉅額虧損,6月底紛紛停賣旅遊平安保險中常見且必備的「海外突發疾病實支實付醫療附約」。此時,非因觀光而必須出國的民眾,就要自行面對高昂的國外醫療費用。俗話說:「殺頭的生意有人做,賠錢的生意沒人做。」保險公司雖會少掉小部分營收,但真正蒙受其害的,卻是不幸在海外突發疾病卻無力負擔的民眾。建議業者應修訂保單條款,暫時限縮突發疾病的範圍,以除外責任將染疫的醫療行為及費用排除,不僅可以降低業者風險,也能同時兼顧民眾需要。期許未來保險業面對變局,能有更成熟穩定的做法,在民眾權益及保險公司長久經營間取得平衡。
學歷:元智大學管理學院碩士(EMBA)
經歷: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理事長
現職:國際認證高級理財規劃顧問(CFP®)、台灣理財規劃產業發展促進會會員、保險公司業務經理
專長:理財規劃、個人稅務、家庭信託
延伸閱讀
▶防疫險保戶該如何確保權益?
▶防疫險理賠金會壓垮保險業嗎?黃天牧:業者需增資但不會倒閉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