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股

從民生必需品尋找好公司—以聚陽為例

撰文者:算利教官 更新時間:2016-03-28 瀏覽數:39,490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2015年8月下旬發生了台股投資人難忘的股災,大盤從同年4月萬點左右開始下跌,最低在8月下旬跌到了7,203點。不過眼尖的投資人可以注意到,紡織雙雄聚陽(1477)、儒鴻(1476)接連創下股價新高。聚陽在8月漲到300元,儒鴻在9月漲到549元,跟5年前只有幾十元的股價相比,漲了好幾倍。如果早一點存到這兩家公司的股票,資產想必有大幅的成長。

我持有聚陽已將近6年,2010年3月至4月陸續買進,成本約71元,曾經為了調節資產配置而在140 ∼ 200元部分出脫,實現獲利約130%。


截至2016年2月26日,我手中共持有20張聚陽股票及一些零股(包含2014年參與現金增資,以及2015年領到的股票股利),再加計5年來領取的現金股利72萬4,000元,累積報酬率約有250%(以2016年2月26日收盤價208元計算)。最近兩年也將這幾張聚陽股票信託,平均1年又可多賺6萬5,000元的借券利息。

我的目標是存股,不是追飆股;買進之前,也沒有預測到它會漲這麼高。我的心態只是想長期持有一家具有發展前景的好公司;這幾年聚陽營收與獲利仍在成長,2015年營收與獲利又繼續創新高,所以儘管聚陽曾經漲到300元,我還是沒有賣出的打算,準備繼續放在借券信託帳戶裡,每年領配息及借券利息。除非又出現調節資產配置的需求,或是公司基本面轉壞,我才會想出脫。

掌握紡織產業脈動,聚陽提前在越南設廠

很多人認為紡織是夕陽產業,對此產業普遍存在價值偏誤,卻沒有注意到產業當中有部分好公司很努力地經營、漸漸走出一片天。

我在2007年剛開始投資股票時,因為媒體的報導,注意到聚陽這家公司。聚陽在台灣是成衣業龍頭,主要客戶為美國的賣場、百貨等;1990年成立,2003年1 月掛牌上市。根據《天下雜誌》的介紹,聚陽獲選為2006年紡織業中聲望最高、最推崇的企業,而且也獲得美國《商業週刊》(編按:現已改為《彭博商業週刊》Bloomberg Businessweek)評選為2006年度亞洲100大熱門成長公司第71名。

當時2006年的年報尚未公布,我回頭研讀2005年及之前的年報,發覺公司對於市場的掌握非常透徹。

聚陽在2005年年報中強調,美國與歐盟是全球成衣的兩大進口國(詳見圖1),以進口值居冠的美國而言,雖然美國人民對於服飾與鞋類的支出,僅占消費總額的4%,但是隨著國民所得成長,消費支出也跟著成長。對成衣業者而言,美國
無疑是最重要的市場。

而在1974∼ 2004年這段期間,全球的紡織市場實施配額制度,原因是美國為了保護自家紡織業,限制各國紡織品進口數量,以避免低價傾銷。就在2005年之前的10年,配額制度開始分階段取消,並於2005年完全解除,這代表著紡織業要走向自由競爭的戰國時代。聚陽對於將要到來的競爭也提前做了準備,除了拓展產品線,也於人力成本較低的越南等地設廠,降低生產成本。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