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單這樣挑

民眾風險意識抬頭,個人保障需求提升

後疫情時代 如何投保才安心?

整理者:林竹、採訪者:林竹 更新時間:2023-02-01 瀏覽數:2,063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隨著疫情趨緩、邊境解封,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往來漸回復常態,返回到疫情前的生活可期。然而在心態上,近年因受到疫情、戰爭、經濟波動等不確定因素影響,民眾的風險意識抬頭,個人保障的需求提升,有了購買保單的意願。


買保單的管道很多,跟業務員投保是民眾最常運用的管道之一,只是台灣保險業務員將近38萬人,該如何從中選擇?《Smart智富》月刊記者特別專訪在保險業逾20年的台灣人壽總經理,同時也是中華保險與理財規劃人員協會(IFPA)理事長莊中慶,請他談談後疫情時代,民眾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障,以及如何慎選保險業務員,以下是訪談紀實:

保險業將面臨4大挑戰
也是民眾投保參考方向

《Smart智富》月刊記者問(以下簡稱「問」):2022年是紛擾變動不斷的一年,以你從金融業的角度來看,2023年市場將面臨哪些挑戰?

莊中慶答(以下簡稱「答」):2022年的確有很多我們想像不到的事情發生,例如戰爭、供應鏈吃緊等,加上近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很多人的思維也跟著轉變,市場的確有很大的變動。在這樣的變動下,以我熟悉的保險業為例,將面臨4大挑戰:

1.保險商品結構的調整:後疫情時代,民眾的風險意識抬頭,會更看重自己的保障,業者在設計、推動商品時,更以客戶需求為主,推出能符合不同世代、身分別需求的商品,以滿足不同的基礎需求。

2.數位化腳步加快:疫情最嚴重時,人與人的距離被拉開了,數位化的運用變得更頻繁,在保險業也是一樣,疫情加快了數位化的腳步,保險科技(InsurTech)的應用層面與場景變得愈來愈廣,像是遠距投保、理賠聯盟鏈結合數位投保、申請理賠,應用更廣泛。

3.少子化與高齡化:根據內政部統計,到2022年11月為止,台灣新生兒只有12萬6,000名,可能創下史上最低的出生數;而國發會最新一次發布的人口推估報告也表示,再過2年(編按:指2025年)台灣將步入超高齡社會,金融業必須了解人口結構的變化,在經營、商品等面向做出相對應的調整。

4.升息帶動保費調整:受到美台升息影響,金管會在2022年年底調升責準金利率(詳見名詞解釋),新台幣、美元與澳幣保單都受到影響,這也將帶動保單費率的調整,2023年保費最多可以便宜近10%左右。

指從保費收入中提存責任準備金的比率,由金管會統一規定,通常與保費呈反比。

這4件事在在影響著保險市場的變化,也牽動民眾強化個人保障的投保方向。

專業、服務和數位能力
是挑選業務員的關鍵

問:所以在後疫情時代,你認為民眾買保單,強化個人保障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答:拜網路、科技所賜,現在的民眾具備一定的保險商品知識,對投保流程與自身義務一清二楚,他們了解自己的需求,會選擇適合自己的保障內容、挑選信任的業務員,甚至在投保前會到各理財網站、論壇查詢商品,以及保險公司或服務人員的評價。

在個人保障上,我認為民眾可依循前面提到的4大挑戰,從基本保障的缺口,到為自己的退休生活與長照做準備,這些都是可以視個人需求適度透過保險商品來轉嫁風險的。

至於選擇保險公司與保險業務員,像我剛才提到的,現在的保戶都很聰明,所以保險公司更要做好自己的本分,而業務員對商品的解說只是最基本的,更該具有一定的理財規畫專業度,能適時提供保戶最貼切的家庭財務計畫,成為保戶人生階段不可或缺的諮詢顧問,這才是保戶要選擇這位業務員的關鍵。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