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逍遙

《外國旅人遇見臺灣驚豔》書摘

跟著東德記者走訪台灣 重新發現文化亮點

撰文者:李慕瑾/著、林芝安/採訪撰文 更新時間:2016-06-21 瀏覽數:31,851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馬克是德國《柏林日報》(“Berliner Zeitung”)旅遊版的自由撰稿人,報導全世界的特色旅遊,擁有世界高級潛水執照且深愛潛水,只因為看到一篇報導說台灣是潛水者的天堂,就向觀光局提案來台一探究竟。馬克原本此行的重點是到澎湖潛水,一探台灣的海底世界,但最後,我們卻是在陸地上,與海上女神、與海味、與靠海為生的台灣人譜出更多故事。來自東德的他是我帶領過最樂意與人對話的記者,他希望挖掘真實生活的靈魂,參與地方群聚的生活,這些在台灣的滋味,隨著他回到德國,渲染出一篇篇引人入勝的文章。

海洋與信仰的召喚:因宗教信仰而凝聚


因緣俱足,馬克2010年造訪台灣的時間正巧遇上大甲媽祖遶境;大甲媽祖每年於農曆9月間出巡遶境長達9天8夜,終點在嘉義縣新港奉天宮,我們決定直奔嘉義新港,參與這場年度宗教盛事。

不大的純樸小鎮,這時擠滿了各地來的信眾、觀光客,在地鄉親紛紛忙著協助活動進行;遶境的隊伍長龍中,虔誠祝禱的男女老少皆有,往媽祖廟的路上人聲鼎沸,兩旁各式攤販林立,歡樂的畫面如同遊樂園般炫目。這裡是宗教的,也是世俗的空間交會處。

馬克興奮於現場嘉年華會般的熱鬧景象,問起台灣人對宗教的態度。「對多數台灣人而言,民間信仰與傳統習俗、日常生活緊密結合。一年四季,依循著特定的習俗度過;我們也會為神明慶生,其中尤以媽祖的生日最受大家重視。」

我繼續說明,台灣既是海島又多移民,媽祖保佑當年的先祖渡海來台、庇護漁民的海上安全,所以人們特別重視媽祖的祭祀,媽祖廟因而遍布各地。不只是媽祖,台灣許多民間信仰的儀式,都是凝聚各地民眾的重要時刻,有新聞報導、學者研究、觀光客參與、遊子回鄉,整個地方都動了起來。

「宗教生活化,的確是很有意思、很重要的生活經驗。」馬克說。

活動中,最吸引馬克目光的,是改裝成鮮豔絢爛舞台的小發財車,上頭穿著火辣的年輕女孩搔首弄姿,隨著尖銳刺耳的電子音樂載歌載舞。

「So funny。」老實說,一開始我有點不太想讓外國記者看到。觀察力如鷹眼般銳利的馬克,察覺到我的避諱、不肯多談,隨即轉頭問我:「為什麼是So funny,這不就是這裡的人平常的生活方式嗎?這讓妳感到尷尬嗎?」

「這叫做電子花車,就跟檳榔攤一樣,只是地方次文化。」我說。「我不認為電子花車只是地方次文化,與主流文化有什麼高低之分;這就是你們社會中真實的存在,電子花車上的人和虔誠的信徒,有什麼差別呢?」他鏗鏘有力繼續說,「不論是遶境隊伍裡的信眾,還是在電子花車上賣力演唱的女孩,我看到大家一起為信仰而付出;我成長的東德社會,我們從未因宗教信仰而凝聚,但我在這裡看到了。」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