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常常不理性消費?樂透大獎得主總是破產?行為經濟學帶你看懂真相,導正不當的「金錢行為」!
撰文者:副總裁的理財日誌 更新日期:2018-12-03
瀏覽數:12,318
「過去沒有人因為說金融市場可能會發生愚蠢的事情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而理查.賽勒教授剛剛獲得了這個獎項的肯定,不僅因為他這麼說,而且他幫助人們去了解為何這種事情會發生。」--華爾街日報
今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是美國芝加哥大學行為科學教授理查.賽勒(Richard Thaler),這再度肯定了經濟學家在行為科學上的研究成果與影響。傳統經濟學的教科書理論認為人們是理性的,總是能夠在所掌握的資訊中做出理性的決策,就算真實生活中我們卻發現有太多的例子顯示並非如此,但還是很多經濟學家認為人們做決策是很接近理性的。
然而有另外一群經濟學家並不這麼認為,開始另外發展了行為經濟學的不同理論,最近幾年已經有多名行為經濟學家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的肯定,包括康納曼教授(Daniel Kannaman)(著作:《快思慢想》),Robert Shiller教授(著作:《非理性繁榮》)以及今年的理查.賽勒教授(著作:《不當行為》),顯示這個有別於傳統經濟學理論的研究成果已經獲得高度的認同。
今年的獲獎者理查.賽勒教授最著名的研究成果就是他所提出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概念,這個理論是基於康奈曼教授所提出的框架理論(Framing Principle)並再做延伸,框架理論認為問題的敘述方法會影響人們的想法與判斷。賽勒教授更進一步將這個觀念發揚光大,他在1985年的一篇學術研究報告首度提出了知名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觀念,在報告中他提出了幾個例子挑戰傳統經濟學理論中認為人們做決策總是理性的,其中一個例子是:
有一對夫妻為了幾年後買下心目中理想的房屋努力存錢,他們已經存了1萬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45萬元),他們希望5年後能夠買下這個房子,他們將這些錢存在了一個安全性很高的貨幣基金帳戶中,每年賺取10%的利潤(沒錯,以前貨幣基金曾經可以獲得如此高的利息),最近他們剛剛貸款了1萬1,000美元(約合新台幣33萬元)買了一輛新車,這筆貸款是為期3年,每年須支付15%的貸款利息。
這樣的情況在真實社會中其實並不難見到,但對於傳統的經濟家來說,上述這對夫妻的行為是個非常不理性的行為,為何他們不直接拿已經存的1萬5,000美元去支付這筆購買新車的錢就好,還要額外付更高的利息去貸款呢?
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就會直接認為這樣做是很愚蠢且不理性的,但理查.賽勒教授不這麼認為,他認為這對夫妻這麼做雖然表面上來看的確是有點不理性,但這其中卻有著更深層的含意。賽勒教授認為,他們之前所存的1萬5,000美元(約合新台幣45萬元)並不單純只是一筆錢,更重要的是,這筆錢對這對夫妻來說代表著未來房屋的頭期款,如果拿這筆錢去付車子的錢,顯然就違背了這筆錢的意義了,而且他們會擔心,一旦他們將這筆錢拿去付了車錢,未來可能就很難再存錢去買房子了,而跟銀行貸款去買車子,銀行會督促他們必須按時繳貸款,這樣即使是多負擔一點利息,從「心理」的層面來說還是很值得的。
理查.賽勒教授說這種不同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對人們的理財行為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也更進一步解釋了許多原本傳統經濟學所無法合理解釋的人們行為。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