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人開講

挑選權證小幫手

撰文者:權證小哥 瀏覽數:111,142


權證該挑哪一檔?
常常有人問小哥,權證這麼多,該如何挑選好的權證呢?

小哥把重點摘錄如下:
選擇權證應該考慮的原則因素:


1. 買量賣量跟流通比要正常,交易這檔權證才安全
流通比=流通在外權證/發行商的權證發行量

買量賣量要充足,最好是固定數字,例如元大發行的常用200、統一發行的常用168、玉山發行的常用113,這些代表是發行商的造市單,買賣時,比較有發行商的回收買盤保障,在配上流通比。

流通比是指流通在外的權證比率,流通比低於1%不好,容易被降價(降隱波)求售,流通比太高(>90%),買賣價容易失真,此時委買委賣價大部分都是散戶掛的,通常價格會高估,所以買這類認購權證,容易造成股票漲,權證沒漲的狀況,要特別小心。

有時候發行商不想賣或剩下很少可賣時,賣量會剩下10張,買量上百張,這樣還算是好的發行商,但賣量上百張,買量剩10張時,這代表發行商在整人啦,若持有大量權證想賣時,可以撥打發行商服務電話商,想買大量張數的投資人最好避開此類權證。

2. 用外內比判斷市場的投資人是否在買進
外內比:(外盤成交量-內盤成交量)/總成交量

外內比介於-1跟1之間,

通常,外盤成交量是指投資人買進,大部分是發行商賣出,所以若外內比為正的認購權證,代表投資人買進張數大於投資人賣出張數,若張數夠多的話,那現股就會有發行商的避險買盤,也就是自營商的買超。

若外內比為負的認購權證,代表投資人賣出張數大於投資人買進張數,若張數夠多的話,那現股就會有發行商拋售原有的避險買盤,也就是自營商的賣超。外內比為正的認售權證,代表投資人買進張數大於投資人賣出張數,若張數夠多的話,那現股就會有發行商的賣壓,也就是自營商的賣超。

外內比為負的認售權證,代表投資人賣出張數大於投資人買進張數,若張數夠多的話,那現股就會有發行商的買盤,也就是自營商的買超。

3. 價差比越低越好
價差比=(委賣價-委買價)/委賣價

價差比代表要付給券商的交易成本,這個值越低越好。

4. 差槓比:價差比/實質槓桿,差槓比愈小愈好

好的權證價差比要小、槓桿要大,但常會發生價差比很小、但槓桿很小,或者價差比很大、槓桿很大的兩難情況。

為此小哥特別增加了差槓比的參數,短線交易權證若進出的張數不多,就以這個參數來做第一優先選擇即可,若進出的張數很多的話,那麼好的發行商就挺重要了。

5. 隱含波動率 (簡稱隱波率) 要「低」且「穩」

履約價、行使比例、到期日都相同的條件之下,隱波率愈高權證愈貴,隱波率愈低權證愈便宜。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