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非富不可》書摘

香港股神曹仁超:台灣年輕人應有「非富不可」的勇氣!

撰文者:曹仁超 瀏覽數:48,049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1978年中國政府宣布改革開放政策、1979年鄧小平訪美獲美國總統卡特給予中國最惠國地位、1980年中國成立深圳經濟特區吸引外資流入,引發香港製造業製程大量內移。


香港經濟一度因製造業走下坡而出現衰退,但製程內移同時帶動本港服務業需求上升,最終帶來另一段繁榮期。過去幾10年港人透過投資內地賺進大量金錢,這些資金回流香港支撐本港金融業、消費服務業及房地產,令香港經濟保持繁榮。

1989年「六四事件」後,各國政府宣布抵制中國,令中國經濟進入寒冬。鄧小平應付方法是任由人民幣貶值,由1美元兌人民幣3.6元跌至1997年1美元兌人民幣8.7元,令中國貨出口競爭力大增,同時開放以上海為首的長三角經濟特區,主要吸引臺灣製造業去投資。

當年台灣政府限制臺商去中國大陸投資,台商透過將產品出口回籠資金存放入香港銀行,中國政府亦十分配合,向欲投資中國的台商提供「免簽證」進入中國服務。不少台商便透過香港銀行投資長三角及珠三角,巧妙地避過台灣政府的管制。

過去20多年台商賺了不少錢,但台灣經濟卻沒有如1980年至今的香港般受惠,理由是在大陸賺了錢的台資並沒有把資金回流台灣。

隨着馬英九上台,台灣政府逐步放寬對大陸各項限制,台商資金亦漸回流。香港作為中台之間的中間人地位漸失,令1997年7月香港特區政府成立初期香港經濟再次陷入衰退。2003年7月中國政府批出「自由行」,香港經濟又再次復甦,但同時令貧富差距日益擴大,引發2014年10月香港的大學生發動「占中」行動。

不該被韓國超越,臺灣更應該非富不可

港、台同是亞洲四小龍之一,是「雁群理論」受惠者(最先日本經濟起飛,然後是亞洲四小龍,接着是新興工業國如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但1997年後港人人均收入升幅不及新加坡,今年新加坡人均收入已超過6萬美元,較港人高出70%。1992年起臺灣人人均收入升幅不及南韓,並於最近幾年被南韓人超越。

今天中國已有阿里巴巴、騰訊、新浪網、百度、Sina等,日本、香港、台灣有什麼創見?學無前後,達者為先。當年輕人準備創新時,社會有沒有提供「支援」?當年輕人在創新過程遇上挫折,社會有沒有鼓勵他們「勇敢點」?當年輕人創新成功,股票市場有沒有提供「上市條件」,令創新公司進一步成長?當年輕人創新失敗,社會有沒有說「沒關係,下次再來」?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