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股點評

斥資近億元、大動作併購丹堤的八方雲集,背後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撰文者:食力 更新時間:2020-10-19 瀏覽數:22,229

八方雲集2020年10月9日宣布收購丹堤咖啡69%股權,從賣鍋貼水餃跨入連鎖咖啡產業,這看似突兀的收購行為,其實背後有著餐飲業合併與收購(M&A)的企業布局策略。這類型案例在日本餐飲業也經常發生。疫情除了影響獲利之外,在這個時候的中小型企業,更需要外部的金源來支撐營運。且在收購成交前,收購者也得要有很清楚的收購動機,之後的營運才能一帆風順。


這一波疫情讓不少餐飲業者的收益都大幅衰退,看日本最近公開的餐飲業2020年4月~6月的業績,用這3個月跟去年相比,不少日本餐飲界的優等生都陷入經營低潮,列出幾家台灣也有店鋪的品牌,3個月期間,加州風洋食館、Skylark控股從正的獲利26億日圓變成負的虧損191億,丸龜製麵母公司TORIDOLL控股也從2019年的獲利9億日圓變為虧損的21億日圓,食其家(すき家)的母公司善商控股也變成虧損的63億日圓,就連火紅的壽司郎也變成虧損的8億日圓。

資本額5,000萬日圓以下的企業,需外部金源支撐營運
疫情除了影響獲利之外,公司要能平穩的經營下去也會比以前辛苦,根據日本財務省2018年做的法人企業統計調査,資本額在日幣5,000萬日幣以下的中小企業,手邊的現金大約只能支撐2.7個月的固定費用,所以在獲利衰退下,就可以想象,在這個時候的中小型企業,是多需要外部的金源來支撐營運。

收購者須擁有清楚的收購動機,方能持續營運
在日本街頭時常看到的Tully's Coffee,也是經歷過類似上述的情況,Tully's Coffee在2006年雖然營業額規模有到不小的日幣120億日圓,但因爲營業虧損達到34億日圓,在需要金源的狀況下。結果就在同年Tully's Coffee股票的一部份就透過M&A(合併與收購),出售給富爸爸伊藤園(就是那個賣綠茶的),有了富爸爸的全力支援下,Tully's Coffee營業額現在已經成長翻倍到328億日圓,店鋪數也成爲日本連鎖咖啡店第4大規模的700家。

看到Tully's Coffee的演進史,就會聯想到最近同樣是咖啡的熱門話題,多店鋪數連鎖餃子品牌收購60家規模咖啡品牌股份這個新聞。收購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像Tully's Coffee成功的案例,但也有不少收購後又脫手的例子(其實壽司郎就換了不少次住宿家庭)。所以在收購成交前,收購者一定都要有很清楚的收購動機,之後的營運才能一帆風順。

為什麼餃子店要收購咖啡店?4大動機帶你剖析
套用日本外食餐飲產業在執行M&A(合併與收購)時的一些案例,可以猜測台灣這個案件之收購動機可能有下列4項:

1.最符合預算計劃的方式進入新產業》
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想到的是,收購節省了不少開發的時間,因爲在收購後就可以瞬間獲得新產業的規模跟技術,目前這咖啡品牌已超過60家店,如果要自己從零開始,可能需要不少年才可以到達這個規模。但其實比節省時間更有利的,是可以用最符合預算計畫的方式進入新產業。

今天因爲是用已經有60家店的咖啡店來看這件事,所以大家會用60家店的價值來思考,但或許有更多咖啡品牌花了超過60家的金額(店鋪開開關關的合計),結果最後還是無法到這個規模,或甚至已經消失在市場。即使今天只提供1億的預算,去執行規模零到開到60家的專案,因為無法預測未來的環境變化,應該也無法保證1億的預算是否不會追加,或者絕對不會失敗(在過去的眾多案件裡,投資金額的追加屢屢可見)。

但在這個案例中,你就可以確切的知道,花多少錢即可保證得到60家的經濟規模,迴避不少開發風險,又可符合計畫的預算,是一個很精準的入場模式。

2.從業人員之意識活化》
人一向是消費零售業最難的部分,特別是意識活化,意識改革。組織內的新創活動,最容易遇到習慣既有邏輯的內部阻力,阻力多,不少新創在妥協下,就很難走出原本應該有的模樣。

用這個案例來看,速食餃子店最主要提供的功能是填飽肚子(所以顧客不會把餃子店當星巴克久待),而咖啡店最主要的功能應該是舒適空間的提供(如果只要快速咖啡,顧客應該就去外帶便利商店咖啡就好了)。但如果叫一位習慣速食餃子店邏輯的人,去負責開發咖啡店,除了本身的意識要脫離速食餃子店邏輯,不能用填飽肚子的思維做事外,在組織内他還有可能需要面對上百跟他邏輯不同的同仁,可以想像當你一個人要朝東,但有30個人跟你說往北比較好的時候,一定很難靈活起來。而且沒往東走過,這條路一定本來就不熟悉,一跌倒,就會有不少勸退聲叫你往北,要堅持就更難。

但如果朝東的人數有一定規模,即使跌倒,還是會有同想法的人跟你一起走下去,方向比較不會搖擺,也能有機會去影響其他擁有不同想法員工的意識。M&A(合併與收購)有60家規模的組織,就能有這個人數規模上的效果,可以瞬間增加有不同邏輯想法的員工數,去活化跟改變既有人員的意識會比較容易成功。

3.獲得優良店面之合約》
60家店在台灣餐飲產業其實已經規模不小,這個規模就可以讓消費者對這個品牌很熟悉,而且咖啡跟其他餐飲業比起,衝動型購買動機的顧客是比較多的,路過的顧客就有可能因為天氣熱,或是想坐坐休息,就進去咖啡店消費。也因為這個特性,大部分的咖啡店都開在人潮多的地點,才可以最大化衝動型購買的顧客數。

而這個咖啡店就有不少店面屬於這一類的黃金地點,只要是黃金地點,應該開什麽業態,生意都不會太不好。但這類的黃金地點,幾乎都是可遇而不可求。因爲大部分店面的合約期間都是3年~5年,要是你看上眼的店面才剛換約,即使你可以付到那個租金水準,你還是要等個幾年,一直到合約結束,才會有再跟房東交涉的機會。

但如果是用出資的方式去買下有店鋪數規模的既有品牌,既有品牌那些店的租約就等於馬上入手,雖然入手後還是既有品牌在使用,但是可以確保下次合約更新時,可以有檢討是否有轉換成其他自有其他品牌的機會。另外有些咖啡店的面積其實都不小,是可以研究是否可以從大型咖啡店中,撥出幾坪給只需要小面積的速食餃子品牌做外帶專門店,除了租金可以分攤變少外,速食餃子應該可以吸引每日安定的消費人潮,而咖啡店應該也可以從這些人潮中轉換部分來客來提升自己的業績,可以說對雙方都是有利的一件事。

4.既有通路之產品共用》
接近1,000家規模的通路其實就是扶持新品牌的最佳工具,新品牌因為店鋪數量不多,很難享受有規模感之後的成本優勢或是物流配送上的效率化,但如果可以透過集團的通路優勢,馬上就可以提升新品牌的競爭力。

咖啡店跟要賣餃子,會有新煎台以及排煙設備投資的費用發生,雖然不知道餃子店未來會不會想銷售咖啡,但餃子店賣咖啡相對容易,只要活用原有的冷藏冰箱就就可以跟豆漿用一樣的模式銷售咖啡,現在咖啡只能用60家的規模做原料採購,但如果未來餃子店的全通路都銷售咖啡的話,一下就可以用千家的規模來佈局咖啡餐飲的投資,咖啡量就有機會超越其他競爭品牌,可以讓咖啡事業用不同的策略跟風貌進入市場競爭。

但話說回來,餃子可以搭配咖啡嗎?記得30年前,餃子搭配豆漿在當時也是一件不尋常的事,但自從連鎖餃子業者開始銷售豆漿之後,到現在這個豆漿搭配餃子也成為了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看先進各國的案例。未來在台灣透過M&A(合併與收購)擴大企業版圖的手段應該也會愈來愈頻繁,期待在不同文化的結合之後,可以對台灣消費流通產業帶來另一番新契機。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食品安全事件頻仍,民眾已失去對食品的信心,易被錯誤訊息操弄;當信心崩解、食安支持系統支離破碎,我們相信「食的根本」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將食的正確知識有系統傳遞,重建人與食品的信任關係。

延伸閱讀
餐飲掛牌熱潮湧現?繼藏壽司後,八方雲集、麥味登年底前陸續掛牌
上櫃隔天股價跌破百元,藏壽司蜜月行情只是曇花一現?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