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漲聲響起止不住、食品餐飲出現群起效應?3分鐘看懂為何各大食品餐飲業選在「這個時機點」調漲
撰文者:食力 更新時間:2021-12-10
瀏覽數:3,490
漲價不是一件好事,但是以全球趨勢貨運阻塞、台灣仰賴國際輸入的情況不可能有替代方案等綜合情勢上來看,漲價是必然的未來,但價格上漲終究會面臨到消費市場反彈,若是在不對的時機漲還可能會影響品牌形象。對於業者來說,到底「什麼時機漲」,也就成為關鍵決策之一。
圖片來源:食力
壓著不漲,是因為消費景氣尚未回穩
「其實餐飲業者早就知道終歸會迎來漲價,但大家都還沒漲的時候,到底誰敢漲啊?」
財團法人商業研究院副院長張皇珍,用自家附近常去消費的水餃店作為舉例,水餃這種隨處都可以取得的餐點,很容易會因為漲價而被取代,「因為CP值是否值得,會是消費者評估是否願意消費的主因。」
張皇珍解釋,以水餃會使用到的原料不管是麵粉或是內餡,其實早就漲價了,但考慮到消費者接受程度還不到接受整個大局面正在改變,漲價的苦水,小型餐飲業者也只能往肚子裡吞,苦撐到撐不住了再漲價,且即使漲價幅度也不敢過高。
「上一波的禁止內用,對於餐飲業來說是很大的打擊。」遠景貿易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彥安分析,雖然2021年5月時3級警戒的時間說不長也不短,但消費者的購物習慣已然在改變,餐廳還沒從上一波的市場轉型振奮起來,隨即又要面對原物料成本大漲,「餐飲業將會迎來更辛苦的時代。」張皇珍語帶心疼地說。
苦撐不住、買氣佳時漲價
若是說到漲價的時機點,實際了解到食品業與餐飲業者們是這麼說的,「年底消費力強時」、「春節年前後」。
其實得到這些答案並不令人意外,因為不管是餐飲或是食品業在乎的都是消費市場是否能夠接受,也因此先不論漲價的手法有哪些,搭配合適的時機點漲也是一門學問。以消費型態或是習慣上來看,什麼時間點是消費者比較不顧慮價錢去花錢的,就是漲價的時機點,答案是「旺季」,同時也就是接近年尾、農曆年前後,相較於平常這段時間消費者對於慶祝、儀式感等訴求較高,心理預期的產品價格也會願意提升,或是因為過年過節禮品等不得不買,順應這樣的消費心理是第一個漲價的時機。
其次,用現實成本結構層面來考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資金不夠」,挺不住了就得漲價。因為當你連基本的成本都沒有辦法維持收支平衡,或是淨利瘋狂降低的時候,就是必漲的時侯。畢竟做生意能夠有正常的營運水準,才有辦法維持固定支出(人力、租金、食材成本、水電等),否則都終將成空談。
張皇珍分析半年內不管食品業或是餐飲業一定會漲價,協助400家餐飲品牌展店的資深餐飲顧問林剛羽更表示,目前餐飲業已有9成在考慮調整菜單、農曆年後一定會漲價。
控制漲幅來適度反應成本
「什麼時候漲價,漲多少我們都很掙扎。」千葉餐飲集團副總經理呂秀春說到,以吃到飽buffet型態供應食材的千葉火鍋,在這波原物料漲價相當有感,呂秀春分享到自己其實在2020年4月觀察到國際情勢因為塞港、航運無法疏通就預想集團終將會面對到原物料大漲的情勢:「漲價很容易引來議論,但是我們走到漲價這一步,想了真的非常久。」
呂秀春表示自己當然明白群起漲價效應,畢竟漲價就是一件觀感不好的事,「企業集團終究還是要以長遠來打算。」為了在品牌觀感與永續經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千葉集團才選擇在12月底調整價格,並將漲價幅度維持在5%~10%之間,適度的反應成本漲價就足夠。
「大家真的要漲價,也不敢漲太多,因為事關市場競爭性。」張皇珍說到,即使大家都知道漲價是必然,多數的中小型業者在龍頭、目前具有代表性的餐飲業者如麥當勞(2.2%)、鼎泰豐(3%)、王品(各品牌5%)都已率先調價,食品業卜蜂、味王、味丹、統一等部分品項也都已漲價,漲幅落在3%~11%。
另一個層面來說,當這些大企業動身漲價時,往往中小型業者已經是苦撐著,甚至是一命嗚呼的狀態。在台灣,中小型企業品牌也總算能順著大企業漲價風潮,漲價反應成本。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食力foodNEXT
臉書粉絲專頁,請按此
食事求實的知識頻道。
食品安全事件頻仍,民眾已失去對食品的信心,易被錯誤訊息操弄;當信心崩解、食安支持系統支離破碎,我們相信「食的根本」不應該被拋棄,而是應該將食的正確知識有系統傳遞,重建人與食品的信任關係。
延伸閱讀
▶食品業漲價只耍老把戲:換組合、量變少、換原料
▶限時優惠、推出套餐 竟也是「漲價」?餐飲業淡化漲價觀感6大招
▶你也開始少喝手搖飲嗎?不只使購買力下降,漲價還改變民眾消費習慣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