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股點評

高收入產業不是只有「半導體」!月薪65K起跳的「綠能新貴」正崛起

撰文者:中央社 更新時間:2022-11-01 瀏覽數:10,835

「如果你願意到第一線離岸風場上班,只要取得相關證照及通過廠商訓練,歷練幾年,收入不會比台積電差」,經濟部金屬中心海洋科技產業創新服務處副處長陳維德說。


近年台灣迎來綠能最大投資潮,沃旭能源、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與北陸能源等國際級開發商,紛紛大顯身手「卡位」台灣海峽,因為全球最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的20個場域,台灣即占16處,加上政府大力支持,產業界宛如上演「綠能淘金熱」。

按照政府規劃,截至2035年,離岸風電累計20.6GW裝置容量,年發電量達773億度,將可帶動新台幣3.1兆投資額。

然而,擁抱美好願景之前,得先正視國內離岸風電人才供需失衡的現實。

離岸風電求才若渴 導遊也加入成種子培訓教官
離岸風電在台灣屬於新興產業,風場前期探勘與兩年期程的施工安裝階段,主要以國外人力為主,依照全球風能組織(GWO)年報推算人力需求,光是2025年的5.6GW目標量,預估缺口高達2萬4528人,可以顯見人才培育的急迫性。

台灣目前共有4家培訓單位,分別是位於高雄的「海洋科技產業創新專區」(MTIC)、台中的台灣風能訓練、國立高雄科技大學、苗栗的格緯旭風能,整體訓練能量預估達1800人。

以平均一人訓練費用4萬元計算,一單位一年只要培訓500名,即進帳2000萬元,培訓商機可期;明年還會再新增一家。

走進興達港的MTIC,長長的花園廊道旁,一棟棟鋼構訓練區比鄰,學員正在接受GWO認證的基本安全培訓(BST)高空作業訓練,每個人身上掛滿「給西」,在教官指導下,爬梯、垂降,汗如雨下。

MTIC是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綠能建設項目之一,委由金屬工業研究發展中心營運,陳維德說明,只要進入風場,就需要BST證照,一套課程定價6萬,「比歐洲當地貴一萬多,但加上飛機票、食宿,在台灣上課還是比較便宜」。

人培中心近3年累積開設186班、培訓1335名學生,以BST、基礎技術培訓(BTT)課程居多;另提供進階救援(ART)、葉片修復(BR)等進階專業課程,以及客製化課程,共22項課程模組,為全亞洲最完整。

目前共14名教官,均來自不同領域,有軍人、國小老師、海洋資料蒐集專家、消防員,甚至是導遊。陳維德笑說,「你要來嗎?我們很缺教官。懼高的話,跳10次就不怕了」。

MTIC明年將推出OPITO(海洋石油產業訓練組織)認證的直升機水下逃生培訓,模擬直升機失事掉進海裡、翻滾數圈,學員需想辦法踢開窗戶逃出,好萊塢男星湯姆克魯斯(Tom Cruise)在電影「捍衛戰士:獨行俠」前置訓練時,上過一模一樣的課。

陳維德說明,MTIC將是全台第一個通過OPITO認證的課程訓練提供者,未來隨著離岸風電朝深水區發展,浮式風機將成風場標配,因距離岸邊太遠,搭船不便,直升機角色會愈來愈重要,更將誕生完全不同的工安衛觀念,相關產業海上作業安全規範之課程建置是未來推動重點。

MTIC也是風機系統商西門子歌美颯在台唯一機艙吊掛訓練培訓地點,廠商本身員工和包商都會來此受訓。陳維德表示,將持續爭取和更多國際大廠合作,擴大培訓課程豐富度,力拚台灣成為開發商亞洲風場指定受訓基地。

事實上,外商早用行動展現投資台灣的決心,例如開發商龍頭沃旭能源,去年1月即成立台灣運維菁英團隊,目前已有超過20名台籍運維工程師加入,並完成英國、新加坡等地的移地訓練。

今年8月,沃旭在歐洲以外的首座離岸風場運維中心完工啟用,除將負責後續30年大彰化風場裝置容量2.4GW運維作業,未來也可培訓越南、日本離岸風場工程師。

海上工作不玩命 運維工程師65K起跳
探究運維工程師的專業,可分為3大領域,包括風機維修、高壓設備和風場設施。電機工程師、配電技術員、土木工程師、銲接人員、環安衛人員、船務人員,洋洋灑灑,全是目前業界苦求人才。

「如果你願意到第一線(海上)上班,經過最起碼3個月的相關證照及廠商訓練,65K沒問題」,歷練幾年「收入不會比台積電差」,年薪兩三百萬都不稀奇,陳維德說道。

「你說兩三百萬很高嗎?對我們來講是這樣,但對他們來說真的還好」。

想登上風場,首先要具備外語能力,船上設備操作者都是外國人,溝通全部需要英語,加上每個設施動輒千萬甚至上億,語言障礙帶來的壓力可想而知,不少人因此打退堂鼓。

也有人擔心,到海上工作就算了,還要爬高,豈不是天天玩命?陳維德說,離岸風電產業工安衛意識極高,外商在安全教育、設備的成本投入不容小覷,且安全規範之嚴謹,「你上運維作業船(SOV),他會要求你走樓梯一定要兩手摸扶把」。

根據記者先前曾參觀SOV經驗觀察,走到洗手間,洗手台鏡子下方都有一張貼紙,提醒你「洗手需使用肥皂,並至少搓洗20秒」。外商凡事step by step、安全第一,沒有「趕工」這回事,因此,幾乎不太會發生工安意外。

儘管安全把關看得見,開發商也祭出高薪待遇,但有業者坦言,「我們中華文化仍然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現階段大眾對離岸風電認識不夠,仍會認為技師出海是「做黑手」。

陳維德則說,英國綠能教育從小扎根,孩子很小就認識何謂綠電、風能,及其發展潛力,所以他們不會排斥,甚至未來職涯會當優先選項。

也因此,開發商開始從學校耕耘人才,透過合開學程、支薪實習等方式,盼吸引電機、電子專業年輕學子投入離岸風電產業。

台廠技術能力OK 10年內有望組建運維國家隊
談到離岸風電國產化政策,政府固然提供台廠升級轉型契機,不過這條路荊棘遍布,陳維德倒認為,如果是運維工作,只要台廠持續練兵,10年後有機會達到Tier 1運維承包商地位。

陳維德進一步說,英國政府近年積極輔導海上石油氣公司轉型,也是為了壯大離岸風電運維產業,並側重運維科技創新研發,如無人機、水下載具等,因應離岸風場例行維護朝向無人化、數位化、智慧化趨勢。

他不諱言,政府有穩定供電壓力、企業需要綠電,「開發商也不是慈善機構,他們在乎的是未來20、30年能否賺到錢」,因此一定很注重運維品質,讓風場維持高運轉率,在在凸顯運維本土化勢在必行。

不只如此,國際開發商布局日韓、越南等離岸風電市場之際,運維國家隊還可以一起打亞洲盃。

但他也提醒,「風場工程並非肯幹就好,還有工安衛考量」,這也是近年台廠和開發商產生文化衝突之處,外商重視SOP、安全至上,但對台廠來說,評估風險、明定工作標準流程是「頭痛的事情」,導致出現中小企業技術能力沒問題,但聽聞要準備文件就「謝謝有空再聯絡」窘況,需政府給予指引和輔導。

陳維德分享,值得慶幸的是,國內已有年輕人超前部署,剛畢業時,先在外商歷練5、6年,接受完整風機維修教育訓練,2年前嗅到運維商機,跳出來自組公司。

目前這名年輕人專做陸域風機維修服務,隨第二階段風場步步邁向完工,大廠離岸風機葉片維修訂單即將到手;在偌大的海上風機田工作,年輕人曾說,「很累時停下來,吃著能量棒、看看夕陽也是不錯」。

希望透過更好的報導與文章品質,讓台灣社會向上提昇。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