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修充電

年齡也有關口!為什麼多數人遇到30歲會焦慮?該怎麼面對呢?

撰文者:MH 更新時間:2024-05-23 瀏覽數:11,051

關鍵字:

職場 工作 升遷 年齡 職涯 焦慮 升職 未來

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摘要
{DS}

這幾年間,周遭的朋友陸續來到所謂的「30歲大關」,其中不少人也產生了各種焦慮:30歲了,怎麼還沒有找到攜手共度下1個30年的另一半?30歲了,是不是該結婚定下來了?30歲了,是不是該有房有車?30歲了,職涯是不是該有什麼新突破?30歲了,是不是該...?

前陣子回台灣和朋友聚餐時,1位剛滿 30歲的朋友訴說著他的30歲焦慮:思考要不要轉職、學習新的技能,但又怕薪水斷炊、房貸繳不出來。朋友反問我和其他出席的人:「你們也有 30歲焦慮嗎?」


我想了想,好像有,又好像沒有。另個過30歲的朋友也說:「好像是有那麼一點焦慮」;然而,真正邁入30歲後,我們都覺得,反而沒那麼慌張了。

不過,我也不知道這樣說是否公平,身為已過30歲的人,好像沒資格「倚老賣老」地跟20多歲的人說什麼「不要焦慮」、「等你過了30歲,就會發現30歲真的沒什麼」。所以,這篇文章也只是想試著更仔細地回答當初朋友問的問題「你們也有30歲焦慮嗎?」,以及回顧並記錄自己的30歲。

「30歲」的重要性

「30歲」是一個過程,也就是從29歲變老到31歲之間的那一年,然而,它很可能因為那句「三十而立」,再加上華人對於逢五、逢零似乎常保持著異常尊崇的心態,使得「30歲」不只是一個過程,更是一個結果。搞到最後,彷彿「30歲」是一個「驗收」的儀式,必須萬事俱備、嚴正以待;必須年薪百萬、成家立業,才能得到世俗的認可。

「30歲」對我而言重要嗎?

重要,但我會說:「每1歲、每1年都重要。」

重要的不是結婚沒、有沒有生小孩、是否年薪百萬、是否找到熱愛的工作、是否達到某個世俗預設的里程碑,重要的是「釐清自己對於『重要』的定義」——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最在乎的是什麼?走過了各種顛簸,最後想看到的是怎樣的風景?這些才重要。
現在往回看,那時 30歲的我焦慮嗎?當然焦慮,但與30歲其實沒有太多關係,因為每1年的自己都有不同的焦慮…剛畢業的我煩惱著不知道該做什麼、做著第1份工作的我覺得工作又累又沒熱情、在歐洲流浪的我擔心回台灣找不到工作、轉職成為PM的我害怕自己無法勝任、來到新加坡的我焦慮自己的英文太爛,好像是大腦嫌自己不夠忙,永遠可以找出新的擔心與害怕。

回想自己的30歲,其實是在各種不安中度過。當時剛轉職成為產品經理,帶著團隊,懵懂地做了幾個新功能和改版。與此同時,斷斷續續找尋的海外工作機會似乎露出一點曙光。但當 101煙火迸發的那一刻、2021年來到的那一天,什麼都沒變,我依舊待在同樣的地方、做著一樣的工作、一樣有著「好想出國工作,但不知道什麼時候能達成這個目標」的焦慮。

除了不安,30歲也在各種變化中度過。2021年上半年,經過各種流程,終於通過面試、拿到現職公司的工作機會、申請到工作簽證,起飛前1天在日記上寫下「帶著100種害怕,搭上單程班機」,然後飛到新加坡。找房、開戶、為了自己的菜英文而掙扎、熟悉新環境、拓展交友圈,換了工作也換了生活圈,這些應該都算是不小的變化吧。

乍看可能覺得「那麼30歲的確是個很大的轉變之年啊!」但回顧過往,其實還有好多我覺得也很有意義的時間點,比如大學畢業、美國打工度假、第1份全職工作上工、到歐洲打工換宿、轉職成為 PM、第1次帶團隊…,每1年都值得紀念、每1年都重要,每1年的努力都是新的1年的積累。

怎麼紓解「30 歲的焦慮」

這篇文章無法像以往一樣,逐一列出問題和解法。我也很希望有什麼速效解法,可以紓解各種生活或工作帶來的壓力與焦慮,但,我真的不知道。

不過,後來慢慢體會到,「接納」不是忽略不管,而是「先試著理解,然後真心接受」,這過程很玄妙,並不是一個很分明地從1到2到3的步驟,而是像漸層一般,自己經歷了各種挑戰後,就不知不覺地從「我一定要找到解法」漸漸地過渡到「『時間』和『接納問題的存在』就是解法」的階段。

不過至少可以分享一個在我原先定義之外的「解法」。

我深知自己是個偏向目標導向的人,「目標導向」的意思是,做事情就是要有目標、要知道為什麼而做,也許有些人會說「終點不重要,過程才重要」,目標導向的我會將其解釋為「那『享受過程』就是目標」。

目標導向的我一碰到問題,第一直覺就是想找一條「問題→解法」的路徑。自己總有個近乎根深蒂固的堅持:凡事都有解法,如果解法失靈,那只可能是方向錯誤,就再調整一下,換其他解法試試。但來到新加坡後,某些事情讓我切身體會到:有些事情可能真的沒有解法,或者說,那些「解法」並不是我原先認知的「解法」。

聽起來好像有點繞口…以往想像的「解法」,是某個手段、某種方式,可以在一定時間內解決或克服某個特定的問題。以此定義來說,「時間」和「接納問題的存在」就不太算標準的解法了,但它們卻是我來到新加坡面臨某些事情後,(不得不接受)的唯二解法。

「接納問題的存在」看似理所當然,但我從沒想過「接納問題的存在」的必要性。感到焦慮?那就消除焦慮成因,工作沒成就感?那就換份工作或者在原職找到新動力,跟同事溝通不順?那就找到癥結點或者直接攤開來談。但「接納問題的存在」要做的是:感到焦慮?接納這份焦慮,工作沒成就感?接納這份無力感,跟同事溝通不順?接納這樣的事實。

「時間」對我來說也只是個消極的答案,每當聽到「久了就會習慣」這種話,總會覺得「也太被動了吧」,意味著自己做不了什麼,只能期望事情總有一天會走上熟能生巧的正軌。

這兩個解法乍聽之下簡單,對某些人來說,實行起來可能再容易不過,但我剛開始的理解是,「接納」如同要對某件終究要做的事情不在乎、置之不理,如鯁在喉,這太難忍受了。

結論》怎麼紓解「30歲的焦慮」?

所以,到底怎麼紓解「30歲的焦慮」?

就像前面說的,我沒有任何好的、萬用的方法,也無法告訴有著「30歲焦慮」的人(或者正為了任何事情而焦慮的人),要怎麼做才能擺脫這樣的狀態。

因為對我來說,每一個待辦事項都是焦慮因子,只有待辦清單被打勾了,焦慮才會舒緩,所以很目標導向的我,通常會趕快找方法解決問題。至於找不到解法的,那個「經一事因而長一智」的我會提醒自己:當找不到更快或更有效的解決方式,或許「時間」和「接納問題的存在」就是唯二解法。

前陣子在一本小說中看到一句話:「放下很難,你想著不要拿就好了」。以前的我會覺得,以結果來說,「放下」跟「不要拿」是一樣的事,但以過程來說,好像又稍稍可以感覺到兩者的差異:「放下」是一個指令,似乎是告訴自己要採取一個「不要去在乎」、「不要再去想了」的動作,並且得把這個情緒有意識地擺放到新的地方;「不要拿」似乎比較像是心境上的轉換,不多想、不管這東西之後會去哪,雲淡風輕,就這樣就好。

以前的自己會在乎很多很多事,但經歷越多,就發現越來越多事超乎自己能力所及,一個人能照顧好的事物終究有限,久而久之,終於逐漸認清,那些在範圍外的事情,自己管不了、管了也沒用。然後好像就逐漸接受了、不在乎了。

文章寫到這,好像寫了很多,又好像什麼也沒寫…但我也想不到更好的回答「你們也有30歲焦慮嗎?」的方式了。

最後,此刻的自己其實離30歲有一些距離了,但如果被問起「跟30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好呢?」我會說:

「謝謝30歲的自己,很努力實踐自己想做的事。也謝謝31歲&32歲的自己,很努力習慣異國的一切、很仔細體會每一次的旅程、很用心地跟自己對話。」

我不是什麼面對焦慮的高手,但33歲的自己會繼續努力,用最大的力氣讓自己快樂、自在。


本文獲「MH」授權轉載,原文:年齡焦慮?職涯規劃?跟 30 歲的自己說些什麼好呢?

延伸閱讀
身邊人都說你想太多,卻忍不住總往壞處想?臨床心理專家教你這樣做,擺脫杞人憂天性格
錢很重要,但無法保證幸福美滿!曾有金錢焦慮的過來人分享:內心富足的人,也能跟有錢人一樣快樂
當心壓力水杯過滿而爆發!別再覺得自己不值得,心理師教你1招善待自己

做過公關、數位行銷,2020年轉職成為產品經理,2021年跑到新加坡繼續當PM。

歡迎在文章留言或私信交流:travelmisky@gmail.com 


  • «
  • 1
  • »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