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投資術
善用經濟學概念,讓生活中的「選擇」變簡單
考量機會成本 創造最大財富
整理者:編輯部
更新時間:2019-02-01
瀏覽數:12,449
編按:經濟學可不是經濟學家的專利!小至傳統市場交易,大至企業經營、國家政策,全都與經濟學息息相關。然而一般人對經濟學總是有著「數字多、公式多、理論多」的刻板印象,因此避之唯恐不及,但經濟學的本質並不難理解,因為其研究主題是「人」,討論的是人的互動、資源的選擇與分配等行為。
在《生活就是經濟學》(Economics Made Simple)中,作者梅森.皮里(Madsen Pirie)從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商品搶購、合作與競爭等現象出發,深入淺出地說明經濟學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並逐步引導讀者的視野延伸至大環境。
此外,書中更特別整理出83個常見且不可不懂的經濟學名詞,用淺白文字將複雜概念簡單化,讓你從此也能對經濟學侃侃而談!以下為本書的精彩摘要:
判斷事物的價值時,時間是一項重要因素,因為人們常會認為,當前的滿足感比未來的快樂更有價值。如果要求一個小孩子選擇現在得到巧克力或明天得到巧克力,一般預期他會選擇立刻享用巧克力,他沒有理由要讓沒有巧克力的期間出現不必要的延長。然而,當我們替換成現在1條巧克力或是明天2條巧克力時,他的選擇就會變得很有趣了。
投資須具額外價值
才能促使他人延後享樂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對我們來說,即刻的享受會比遙遠未來的享受具有更高的價值。即時的享受比較是確定的,因為沒有人能夠知道之後是否會發生什麼事,讓我們未來的享受受到阻礙。他不用等待就可以享受,事後還能將其當作回憶。
由於遙遠未來的享受比較不具價值,因此必須增加一些額外價值,使它變得有利可圖。我們必須獲得額外的價值,才會願意放棄即刻的滿足感,因此就產生了現在得到1條巧克力或明天得到2條巧克力的選擇。
回應這個問題的方法也不盡相同,有些人選擇即刻的滿足感,其他人則會放棄當下的享受,以換取未來更高的效益。這些選擇,是取決於個性與客觀環境。
一些評論家指出,教育和社會背景會影響人們的選擇,能力較高或家境富裕的人,顯然會更願意藉由推遲當下的享受以換取未來利益。社會分析家把此現象稱作是一個人的「投資期間」(time horizon),認為出身於貧窮環境的人,投資期間比較短,較傾向於即時可得的效益;而社會階層或教育水準較高的人,投資期間比較長,並且更有可能會為了在之後獲得較高的報酬,而把立即的效益儲存下來。
因為遙遠未來的報酬必須比立即的報酬增加一些價值,這就產生了「利息」(interest)的概念。當我把100英鎊花在我認為比金錢價值更高的花費上時,會帶給我立即的快樂;如果我必須花時間等待而無法獲得可以享受到的價值時,那麼我就會預期能得到更高的價值作為補償。
當朋友之間相互借錢時,通常不會收取利息,這是因為受到朋友幫助或幫助朋友的價值,被認為足以抵用在償還前等待期間的利息;但是,對陌生人或素不相識的人,這筆利息費用所構成的附加價值,才會促使我們參與這樣的交易。
當我們把錢存入銀行帳戶時,其實我們就是把錢借給了銀行。銀行付的利息,是補償我們暫時放棄了用錢買東西所帶來的即時報酬。
我們的動機是,我們寧願擁有未來的附加價值,再加上能如同我們期望的一樣,相信有雙安全的手可以妥善保管我們的金錢;銀行的動機也一樣直接,它付錢給我們,要我們把錢交給它,是因為它相信可以藉著使用這些錢,賺到比付給我們的利息還要多的錢。
銀行會利用其他人存在它們那裡的現金,以高於存款利息的利率借錢給別人;銀行也可以成為企業融通資金的管道,尤其是對一家需要資金度過難關,直到變成有所獲利的新創公司而言。
借錢出去以獲取利息的人,放棄當前消費,為的就是能獲得更多錢在之後花用,他們是為了累積財富而進行投資。他們能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其他人想要借錢,而且準備好為此付費。投資是投入資源去運作,利用它們來產生更多錢,取代花錢所帶來的即時享受。
人不只藉由交易、交換與隨之而來的專業化來累積財富,他們也會投入當前的部分資金,使未來可以獲得更多資金。所有投資都涉及自律與自制,這是一種為了在未來得到更多、現在少用一點所做的準備。並不是因為貪婪或自私而使人想要透過投資來增加資金;相反地,這意味著每個人渴望讓自己的條件變得更好、改善生活,而且憑著自己不需要當下資金的能力,換取未來的預期收益。
投資會有效,是因為資金能用來產生更多資金,例如被用來購買機器,資助專業化發展、增加每一個勞工的產出。產出增加,意味著能夠製造更多產品,而且平均成本較低;反過來說,這會開啟更多營收與獲利的機會,進而有可能償還投資利息,並實際提高放款人的收益。
您可能有興趣的文章